残岛烟销·边尘初定·海驿传书 (第3/3页)
*
夕阳熔金,彻底将动荡不安的海面浇铸成一片广阔而悲怆的金红。李定边踏上新修缮过、布满铆钉的炮台基座。高处视野开阔,海风更烈,卷起他未带军帽衣角的翻飞。他取出怀中一枚磨得光亮的黄铜怀表,“啪”一声打开表盖。盖内,一张微微泛白的小照片镶嵌其中。照片上是两个年轻挺拔的身影,穿着笔挺的悉尼军校学员制服,肩并着肩,英气逼人,脸上洋溢着未经世事磋磨的自信光芒。那个目光坚定如铁的年轻人就是自己,而另一个在他身边、嘴角带着一丝玩世不恭微笑、还未戴上那副标志性眼罩的,正是此刻在苏门答腊雨林泥泞中拔营的王铁锤。岁月尚未在他们年轻的脸颊上刻下刀痕,更未曾让他们尝尽异乡死战的伤痛苦涩。
李定边收起怀表,目光如炬般刺破暮霭,投向远方那条作为天然界限的宽阔河流的入海口处。在那里,一片灰褐色的、挂着兰芳旗帜的船帆如点墨般静静停泊在对岸的水线上,船首隐约可见人影攒动,却未有寸进越界。他们在观望,在审视,在权衡。风中的对峙,沉默中刀锋在鞘中低吟。
*
堪培拉政务院的议事大殿里,一缕缕上好的伽罗山檀木的清香,无声地渗入冰冷砖石的缝隙,竭力试图驱散昼夜积压的厚重油墨与纸张的陈腐气息。政务院总长张子轩坐在宽大的紫檀木案后,再次将司礼部呈上、已数易其稿的《南洋战后临时约章》国书文本轻轻摊开。羊皮纸页柔韧厚实,承载着沉重的墨迹。他的目光,如同在深涧中探寻落脚点的锐鸟,久久地凝注在那四字之上:“互不侵犯”。笔尖饱蘸浓墨,悬停在字的虚空上方,墨滴饱满沉重,似乎即将坠入这无底的深渊。他宽阔桌案上铺展着一张巨大的南洋海图,苏门答腊那蕉叶状的岛屿轮廓和加曼岛如宝石坠地的位置,都已被醒目如凝血的红墨圈定,如同两块新鲜摘除的毒瘤,创口处血色尚未凝干。
“使节人选定下了么?”他终于抬头,声音在大殿内带着一种嗡嗡的回响。
侍立一旁的司礼部尚书陈怀远肃然躬身,双手呈上一卷用紫色丝绦系紧的官员履历:“已选定外务司司正陈平奉诏西行。此人乃爪哇巴达维亚城华商后裔,曾掌巴城庞大商社,于南洋航道、各国势力盘根错节烂熟于心。更兼精通英、荷两国官方言语,深谙其中机锋韬略。尤为难得者,去年与驻巴达维亚之约翰国领事因一巨额货轮纠纷对簿公堂,引经据典、雄辩滔滔,终迫使领事署当庭签字认赔。此役于南洋侨界,传为美谈。”
张子轩的脑海中,立时浮现出一个身材不高却气宇轩昂的身影——张敬之。上次在硝烟甫定的墨尔本港码头遇见此人,他正挽着袖口,指挥着码头工人有条不紊地从炎华籍货轮上卸载那些捆裹严实的新棉布,灰蓝色的布匹在澳洲灼热的阳光下堆叠如连绵的山峦。他当时的话语掷地有声:“无规矩不成方圆,通商贸易如此,国家兴邦、讨伐征战,亦莫不如是。”
“就着他了。”张子轩收回思绪,声音恢复了一贯的沉稳决断。那只悬停已久、饱蘸朱砂的政务院印信,终于重重落下!印泥是由袋鼠国特有的赤铁矿岩精心研磨而成,色泽如浓稠之血。国书羊皮纸微微震颤,留下一个仿佛在跳动的、浸透威严国命的印记:“苏门答腊、加曼岛主权归属炎华,不容置喙!约翰国政府必须就其对南洋华工历时百年所施暴行、所酿成的深重苦难给予足额赔偿!自即日起,南中国海至印度洋航路,凡悬挂炎华盘龙旗之船只,约翰国及其仆从舰队,遇之则避,阻之则战!——这,便是和谈底牌!”每一个字都仿佛浸透了海外万千枯骨的血泪,带着金石的硬度。
陈怀远略一迟疑,额上微见细汗:“总长大人所定条款,刚毅果决。然……伦敦方面,素以海权骄横自诩,若觉我方条件过于强硬……其印度洋舰队实力犹在,倘若……”语声渐低,隐含着忧虑。
张子轩霍然起身,绕过庞大的书案,大步走到议事大殿中央那具巨大的柚木底座旁。座上,一艘黝黑如深海玄铁、比例精确得令人屏息的“伏波级”铁甲舰模型,正无声地展示着它狰狞的重炮与坚厚的装甲。他的手指,带着冰冷的余温,轻轻拂过舰艏那尖锐的冲角。
“刚与柔,不在舌灿莲花,不在尺牍空言。”他目光如铁,穿透殿宇厚重的宫墙,仿佛望见苏门答腊雨林中王铁锤那只饱含悲愤的独眼,以及加曼岛码头上李定边额角新添的血色沟壑,“将王师长在棉兰教堂废墟内寻得的——那些沾着劳工血泪的账簿残片、那些刻在木栏上记数的刻痕,特别是那页写着‘阿妹等我回家’的控诉书——整理成册!再将李师长焚毁东印度公司鸦片的冲天黑烟,化为影像!叫张敬之带上,一并发给伦敦那些整日沉醉于泰晤士河畔咖啡厅里的绅士们好好瞧瞧!”张子轩的声音陡然变得锋利如出鞘的东洋倭刀,激荡在大殿的梁柱之间,“让他们睁开被黄金和鸦片熏瞎的眼睛,好好辨识!我炎华大军此来,非为侵夺他乡尺寸之地!我们是来替那万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泪的海外赤子们——将本属于他们的血肉尊严、自由呼吸之地——一寸寸、一寸寸地从殖民强盗的利爪之下!夺!回!来!”
三日后黎明,“同泽号”铁壳商轮缓缓驶离桅杆如林的堪培拉港口。船艏劈开万顷碧波,留下洁白的航迹。钦命特使陈平凝立甲板,身形挺拔如同岸边嶙峋的礁石。海风凛冽,撕扯着他深蓝色的文士袍。他的目光落在码头上,一群皮肤黝黑、筋肉虬结的汉子正喊着震人心魄的号子,扛着一袋袋沉重的货物。那黄褐色的麻布袋上,红色的“炎华”两个汉字,在晨光中鲜亮夺目,仿佛是这片曾饱受蹂躏的土地上,刚刚灼烫出炉的印记。
“先生!您看那边!”随行的一名年轻翻译官突然急促地指向海天相接的远方,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陈平神情未变,沉稳地从怀中取出一个做工精致的航海黄铜望远镜,手臂极其稳定地举至眼前。辽阔的海平线上,一个黑影迅速清晰——是一艘船体修长、涂装深黑的约翰国海军三桅快速巡逻炮舰!舰艏那猩红的米字旗在强劲的海风中剧烈抽搐抖动,如同一块陈旧褴褛、浸满海水的抹布,竭力在碧空下彰显着某种虚张声势的傲慢。
陈平缓缓放下望远镜,动作从容不迫。他从内袋深处摸出一枚铮亮厚实的龙元银币——那是张子轩总长亲手相赠、嘱为凭信的证物——放在手中掂了掂,那沉甸甸的手感如同压舱石。银币正面的飞龙盘绕腾跃,背面的袋鼠仿佛也在这剧烈的阳光下躁动不安地蹦跳。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如鹰隼掠过辽阔海面,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风的呼号,如铁钉般楔入船长与周围所有人的耳中:
“升起盘龙旗!用最亮的那面!给对面看清楚——炎华的使臣来了!要去伦敦,当面和他们好好谈谈——”他微微停顿,那深如古潭的眼眸里闪过一丝足以冻彻骨髓的寒芒,“——这南洋万里的海波之上,这人世间黑白对错的天理之中——究竟该如何!做!人!”
猛烈的海风如受感召,鼓荡起船艏那面巨大的蓝底盘龙旗!猎猎的风声中,丝绸质地的旗角扫过甲板边缘铮亮的航海罗盘,铜镜般的刻度盘上,那根敏感忠诚的指针微微颤抖着,终于无比坚定地停住了——指针的尖端正死死地指向西北方向。那是伦敦的方向。
也是魂牵梦萦的、阔别多年的华族故土的方向。
陈平知道,脚下这条泛着铁灰色的冰冷海路,必然荆棘丛生,礁石潜行。他下意识地抚摸了一下贴身的衣袋。里面,除却国书、证明文件,还静静地躺着几封由苏门答腊胶园华工兄弟七拼八凑、满含血泪嘱托的家信。信封上的字迹,跨越时空,竟与王铁锤手中那页殖民账册上的“阿妹等我回家”,如出一辙。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咸腥与未知的海风,目光如磐石般投向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