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牍堆山·赤土衡平·政务千钧 (第3/3页)
殖民强盗的尸骨,一起烂在腐臭的泥土里!”
门外人声嘈杂,那个自称税吏后代的家伙,不等正式通传,就在几个持枪家丁簇拥下闯了进来。他穿着剪裁合体、老派考究的燕尾服,袖口别着金光闪闪、不知什么来头的家族徽章,脸上带着强装镇定却又盛气凌人的神情。他二话不说,从怀里抖开一份印着华丽金色纹章的文件,傲慢地在张子轩面前展开:“张使司!这事没得商量!按照约翰国的规矩,父债子偿,天公地道!今天您要是不主持公道,不追缴此债,我们家族定会远渡重洋,去伦敦女皇陛下御前告您的御状!您看看清楚!”他手指用力戳着文件,“这可是我们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皇陛下当年签署的授权追税令!”
张子轩抬眼看了看那份文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弯腰,从墙角花盆里抓了一把湿乎乎、黏腻的红土。然后拿起桌上那块锈迹斑斑的税银模具,把那把红土狠狠压了进去!压实,倒转模具,猛地扣在桌面上——一块方方正正、印着三个凸起的阳文大字“人头税”的红土块,赫然出现在桌案上。它不像银元宝,倒像一块无字的墓碑。
“你的父亲?”张子轩指了指那块红土碑,又指向摊开的账簿,“他当年拿着这份女皇授权的‘恩典’,在大旱之年逼租,用沾了盐水的皮鞭抽打那些饿得走路打晃的土著人!最后拿不出粮食和钱的,他就逼人家用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抵债!!”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像刀子一样扎向对方,“账簿边角的批注是你父亲自己写的吧?——‘纳幼女二人抵债’!这些!那些!你们的伦敦女皇陛下知道吗?!她授权给你们的是这个吗?!”
那人的脸瞬间褪去了所有血色,变得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张子轩抓起那块沉甸甸的“人头税”红土碑,手臂一扬,像投掷最肮脏的垃圾一样,狠狠地砸进墙角熊熊燃烧的火盆里!
“嘭!”一声闷响!红土块在炽热的炭火中崩裂开来,散开无数细小的裂纹。火焰贪婪地舔舐着泥土,发出噼啪的微响,泥土在高温下迅速变得酥脆、焦红,最后化作一缕青烟和一堆暗红的粉末,仿佛这块土地本身,在沉重的喘息。
“根据我们共和国《同泽税法》,所有殖民时期遗留的苛捐杂税,包括你念念不忘的‘人头税’,从今往后彻底废除!一笔勾销!但是,”张子轩的目光如同冰锥,刺向那个瘫软下去、几乎站立不住的人,“你们家族当年借着征税名头霸占的土著林地、牧场……三天之内,给我把所有地契原封不动地交到都察院衙门!否则,”他冷冷一笑,“恐怕就得请你们家族当家的,亲自去衡鉴院的大堂上和那些冤死的孤魂对账了!”
就在这一刻,窗外淅淅沥沥持续了数日的骤雨,猛地停了。厚重的乌云被风撕开了一道缝隙。一道清冷的月光,穿透浓重的云层和未散尽的水汽,笔直地投射下来,落在政务院门廊前那块巨大的黑底金字匾额上。月光和水汽共同氤氲着那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政务衡平——它们在这一刻,仿佛是活了过来,散发着温润而坚韧的辉光。
子夜时分,政务院里安静得只有烛花偶尔爆裂的轻响。张子轩还在伏案疾书,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政务。桌角那三宗曾缠绕着血一般刺眼红绳的大案卷宗,此刻都已换上了代表着“事毕”“终结”的安静绿绳。
他放下笔,轻轻摩挲着那块沉重的青铜镇纸。镇纸底部的“政务衡平”四个阴文篆字,早被他长年累月的手掌握得异常光滑温润。那光泽,仿佛不是金属的光,而是无数人渴望公正的目光、无数人艰难挣扎的生活在它身上无声的打磨。
属官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拨亮了案头烛灯里微微暗淡的灯芯,添上了新的油。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张子轩刚写完的《政务院月报》,那上面一行墨迹未干的话语在烛火下流淌:“治国之道,如同治理奔腾汹涌的水。靠一味的封堵硬拦,终是下策。治本之法,在于疏浚河道,导引流向……所谓‘同泽’,绝非简单的一刀切,强行抹平所有差异。它应是掘通相互隔绝的堤坝,让华人的水渠与土著的长河,打破彼此的疆界,最终和谐相融,共同汇入那一片承载着我们所有人未来的,广阔而包容的海洋。”
“梆——梆——梆——”
远处传来更夫悠长而沉稳的梆子声,在潮湿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三更天了。
张子轩站起身,走到窗前,用力推开了沉重的窗扇。雨后清冽湿润的风猛地灌了进来,带着泥土、草木复苏的清新气息。风里似乎还裹挟着从城市另一端传来的、一声低沉悠远而又雄浑清越的钟鸣——那是安放在紫宸殿广场上新铸成的“同泽钟”在试音。巨大的钟体,正是用当年那些收缴来的约翰国税银、税模,回炉熔化,再浇铸而成。这承载了太多血泪与不公的金属,终于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象征着平等与融合的宏音。此刻,这崭新的钟声在静谧的雨后夜空下回荡着,应和着远处水塘里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充满生机的蛙鸣……
张子轩默默地听着钟声与蛙鸣的和鸣,仿佛听懂了某种大地复苏的语言。他回到桌旁,再次打开了那个最底层的抽屉。他取出父亲那本蒙尘的牛皮日记本,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他没有再看里面的任何内容,也没有丝毫犹豫。他拿着它走到墙角那个仍在散发着余温的火盆边,小心翼翼地将日记本放在炭火烘烤得到的地砖上,让它残余的热量蒸干日记本里经年累月的湿气。等到感觉纸张不再那么粘手沉重,他才站起身来,极其郑重地、像完成一个迟到了二十年的仪式般,将它放入了属于“殖民罪证档案”的那个厚重铁皮柜中。暗红的火苗在柜门合拢的瞬间似乎跳跃了一下,舔舐着日记本边缘泛黄微卷的书页,却又没有真正的燃烧起来。仿佛那些尘封多年的、带着罪孽和悔恨的文字,终于回到了它们应该归宿的位置,归于历史的沉积。
东方天际,一丝鱼肚白已悄然浮现。
张子轩回到案前,翻开那三卷已系上绿绳的卷宗,在最末页的空白处,提笔蘸墨,补上了一行新的批语:
“真正的‘政务’,从来不是锁在柜子里、写在纸片上的冰冷字句。它是印在脚下这片赤红土地上的、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这脚印的方向,必须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民族,都能踏踏实实地、稳稳当当地往前走下去。”
写完,他搁下笔,再次望向窗外。
窗外,第一缕金红色的曙光已经穿透薄雾,慷慨地洒落在政务院大门外那根高耸的红袋鼠部落图腾柱上。柱顶那只面向东方的袋鼠木雕,被朝霞映照得轮廓清晰,神采飞扬。而柱身长长的影子,恰好与旗杆上那面刚刚升起的共和国龙纹旗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在稀薄的、逐渐淡去的晨雾中,两个不同起源、不同象征的、代表着各自群体的影子,毫无间隙地叠印在同一片湿润而温热的红土地上,融成了一体,共同指向一个崭新而希望萌动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