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暂时担上两京一十四路! (第2/3页)
收!
仅仅种植两百天左右,占城稻就已经成熟了两茬。
一样的时间,粳米生长周期是一百八十天,只能成熟一茬。
双季稻与单季稻的差距,可见一斑。
从粮食产量上讲,种植占城稻,产量几乎是翻了一倍。
并且,占城稻还具有耐旱耐洪,旱涝保收的优点。
高产、成熟周期短、旱涝保收,不难预见,这是关乎民生,关乎百姓吃饭问题的农作物。
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还有一定程度的微涩味。
但这不重要,对于真正的底层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才是真理。
稻米的口感不好,那是官老爷们才会考虑的问题。
占城稻,必须得推广!
不过,具体怎么推广,可就有不少说法。
反正,必须得让行政力量介入,否则就不可能办成事情。
第二道文书,为兵部和户部呈奏,主要是一些运粮的统计数据。
从去年十月开始,户部就已经适当拔高了边疆粮食的价格,鼓励商人运送粮草入边。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有效。
连着运了半年的粮草,边疆粮草充足,大周一方已经没什么粮草压力。
这一道文书重要,主要是它属于“担责”型文书。
六位内阁大学士一起披红,日后要是边疆粮草有了问题,那也是六人一起担责。
第三道文书,为江昭书就。
裁军!
拾起“裁军”文书,江昭皱眉,将其暂时丢到木几下压着。
熙丰二年,吏治改革。
熙丰三年,经济改革,休养生息。
熙丰四年,自然是得轮到军队改革。
不过,目前还不是裁军的好机会。
边疆动乱,为免动摇军心,暂时还不能裁军。
真正的裁军机会,还得是大胜归来以后。
而且,裁军也没想象中的简单,稍有不慎,甚至都有可能倾覆山河。
自古以来,裁军艰难,主要是涉及两大难题:
一,怎么解决被裁的士卒?
一般来说,士卒都是“终生制”。
一天为卒,一辈子都可以是卒,从而领一辈子的军饷。
裁减军卒,万一用力过猛,就很容易招致反叛。
并且,不少士卒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
一旦裁减,无处可去,唯有反叛。
二,怎么解决军中的勋贵?
将门勋贵,富贵不断,利益来源不少。
其中一大利益来源,就是吃兵血!
吃兵血主要分为吃空饷和克扣军饷两种类型。
其中,吃空饷是利益来源的大头。
根据《论兵十事疏》记载: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
也就是说,综合衣粮、特支、郊赉三方面来讲,一名禁军一年的兵饷是五十贯左右,厢军是三十贯。
这是算上了衣物、粮食消耗,以及一些补贴的结果。
实际上,真正落到禁军士卒和厢军士卒手上的钱也就一二十贯钱,其他的都是折算成衣物和粮食。
但是,吃空饷没有“真人”的存在,也就不消耗衣物、粮食、补贴。
综合来算是三十贯、五十贯,将门勋贵就真的能够吃到手三十贯、五十贯。
这可不是小钱。
一户五口人的平民百姓,一年的耗费也就二三十贯钱而已。
相当于吃一名士卒的空饷,就能赚到两户十口人的生活费,可谓是相当暴利。
也因此,不少有权的将门勋贵都是吃空饷的大户。
边疆可能好一些,一支五千人的军队,起码有四千以上是真人。
非边疆地区,特别是地方厢军,一支五千人的军队,起码有两千人是虚构的假人。
更狠一些的,甚至都能有三千人是假人!
吃空饷之严重,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此,一旦裁军,将门勋贵肯定会闹腾。
毕竟,裁军肯定会涉及到重新统计士卒真实数量的问题,否则裁了也白裁。
偏生对于将门勋贵来说,重新统计士卒真实数量丝毫不亚于“清丈土地”。
这一来,自然是得闹腾。
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得解决军中的将门勋贵。
解决士卒,解决勋贵。
两大难题中,解决士卒其实不难。
士卒是流民,无处可去,对于其他时代来说可能是难题。
但如今,熙河边疆连拓十二州,地根本没人种。
对于士卒来说,要是能有自己的土地,无疑是一等一的好事。
因此,士卒的问题好解决。
但,将门勋贵不好解决。
吃兵血,堪称无本暴利,就算是贩盐都未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