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二百五十二章 暂时担上两京一十四路! (第1/3页)
二月时节,微寒。
文渊阁。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文书,江昭拾起其中一道,作沉思状。
其脚边,赵伸乖巧的坐在小凳子上,小手捧着一小杯蜜水,小口啜饮。
除了蜜水以外,杯中还有一些韧弹十足、拇指大小的清水元子。
“嗯。”
一声轻嗯,赵伸小口咀嚼着元子,小腿摆动,眼缝微眯,圆嘟嘟的小脸上尽是惬意满足。
江昭拾着文书,淡淡望过去,不禁温和一笑。
无忧无虑的年纪,真好啊!
不像他,身上担着两京一十四路,生怕辜负了天下苍生,根本不敢有半分松懈。
苦也!
准确的说,江昭是暂时性的担上了两京一十四路,担上了天下苍生!
大相公入边,内阁却还得运转。
这一重担,非德高望重,君王信重者不能为之,自然就没有任何悬念的落到了江昭头上。
能者多劳,不稀奇!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伸手揉了揉肩头,摇了摇头。
实话实说,天下苍生的担子,的确是“重”!
相较于内阁大学士而言,首辅也的确是要“苦”上不少。
这主要是内阁大学士的“分工披红”导致的结果。
分工披红,也就是字面意思。
事实上,并不是奏疏呈递到内阁,就会被六位内阁大学士一起“公然议政”的,有资格被六位大学士一起议政的奏疏,仅仅是奏疏中的一小撮。
究其缘由,主要是呈奏到内阁的奏疏,量实在太大。
三司六部、五监九寺、京中百司、边疆衙署、御史、地方官员.
凡是有关“政治”的奏疏,无一例外,都得呈送到内阁。
这样的奏折量,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特别是三司六部,涉及方方面面的治政,一天起码得有十几份奏疏呈奏到内阁。
这还单是三司六部的奏疏,要是算上地方上、京中百司、边疆衙署等的奏疏,那就一天少则一二十份,多则七八十份。
通常来讲,大概了五六十份的样子。
这样的奏疏量,要是六位内阁大学士都一起办公,注定不可能办得完。
于是乎,就有了内阁大学士的“分工”一说。
六位内阁大学士,有的可能负责三司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吏治奏疏,有的可能负责地方上的奏疏……
关于披红的分工,主要是首辅负责安排,可能三五日轮换一次,也可能百十天轮换一次,这主要跟首辅的习惯有关。
唯有如此,几位内阁大学士分工披红,方才有可能实现治政天下,政务不堵塞。
其中,首辅并不负责单一的奏疏。
首辅的职责是安排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的披红分工,并“读”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披红好的奏疏。
这一来,理论上一道奏疏就会经过两位内阁大学士的法眼,其中一位是首辅。
最终,通常来说有三种奏疏会被“公然议政”,二次披红:
其一,首辅认为披红有争议、较为棘手的奏疏。
其二、涉及担责的奏疏。
但凡是涉及赈灾、春闱、祭祀等可能有大幅度担责的奏疏,不管担责的可能性有多小,都会被列入“公然议政”的行列。
其三,一些将要颁布的政令。
以两京一十四路的体量,内阁一天大概会有十几道大大小小的文书颁下,这也是绝大多数翰林修撰草拟诏书的工作来源。
相比起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来说,内阁首辅一天要观阅几十道奏疏,并考量一些将要颁下去的政令,自然不会轻松。
苦,也实属正常!
当然,苦归苦,权力也大。
首辅有着检查披红的职权,也即意味着首辅有着票拟建议的最终决定权。
通过票拟建议的决定权,大概率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要是遇上一些怠政的君王,一天几十道奏疏的批示实在太累,大概率会直接采取内阁的建议,相权便可被无限放大。
苦,但也爽!
五十余道文书,置于木几一角。
江昭摇摇头,沉吟着,拾起了其中三道。
这是较为重要的三道文书。
第一道文书,为两浙水系两位封疆大吏上奏,记载着两浙水系的占城稻种植结果。
熙丰三年,江昭寄过两封书信。
一封寄到熙河路,让熙河路安抚使吴奎找寻棉花,并试着育种
一封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让江都县令贺真运送一些占城稻的稻种到两浙水系,并让两浙路的主官推广试点。
其中,棉花种子已经被吴奎找到并育种。
种子有限,也就没来得及大幅度试点种植。
两浙水系的占城稻,也有了结果。
丰收,大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