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升了半级 (第2/3页)
王齐志出身更不凡,但如果做个对比,要差好大一截。
说直白点:千算计万算计,捞到手里的才最实际。
既然最终目的是卵白瓷,那就咬定目标不松口,就朝着这一个方向使力。没必要硬揪着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放。
反过来再说,让当地给点实际的,什么算是实际的?
让林思成带队发掘?
搞清楚,这儿是山西,不是SX省考古院、文保院全是吃干饭的吗?
顶天了,也就在发现人那一栏,让林思成署个名。
与其争这些没用的,还不如闷声发大财,安心的找细白瓷遗址。
等当地的反应过来的时候,林思成说不定已经复原出了工艺,更说不好,连专利都申请了。
到那时候再看,谁在笑,谁在哭……
暗暗思忖,何志刚又交待了一下:“我估计,当地应该会派人和你接触,你敷衍起来也累,让你老师,让赵总,让商教授帮你应付就行,你趁机休息两天。”
林思成点点头。
肯定会联系,目的不一而足,就说一点:本省的考古院、考古队一大堆,当然没必要让外省的帮忙,但没说不能请个外省的技术指导。
甚至于,把他变成咱们本省的行不行?
又商量了一下后续的勘测计划,以及怎么和当地谈,怎么多要点样本。基本聊得差不多,河津市委的秘书长专程来请何志刚。
一群人出了门,发现市政府的秘书站在林思成的门口,正在敲门。
何志刚很自然打了声招呼,一行人走向餐厅。
市府秘书长很是热情,和林思成有说有笑,三两句话的功夫,两人换了手机号码。
王齐志和商妍对视了一眼:刚何局长怎么说的?
话说完也就半个小时。
两人静静的跟在后面,和林思成坐到了一桌。没意外,秘书长也和他们坐到了一桌。
饭吃到一半,王齐志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位秘书长是想挖墙角。
但说实话,林思成到山西后已经够低调了。当地的这个念头,是怎么冒出来的?
林思成估计,应该还是和这次的窑址有关。
……
已是四月下旬,山林裹着湿漉漉的晨雾,粗砺的青石上泛着青苔。
一株野花撞入眼帘,山风轻扬,紫色的花瓣落向肩头。
新轧出来的土路上停满了车,大大小小十多辆。车门上印着单位,五花八门:
山西考古研究所(院),省文保所(院),省田野考古研究所,YC市政府、市考古所,市文化局,YC市文物局,YC市博物馆、工业局、河津市政府……
古河道的岸台上站满了人,男女老少几十号。
不远处,高章义瞅了瞅,给田杰打电话:“来的挺全,好像直接从省里过来的,别说河津,连运城都没去,直接杀到这儿来了!”
“很正常!省内唯一一座具有全工艺链条的古窑遗址,来个省领导都不过分。”
田杰一点儿都不稀奇,“还没开始挖?”
高章义左右看了看:“没有,没有看到工程车,也没看到民工,这会还在开现场会!”
“尽快交接吧,完了就回来!”
“田所,要继续勘测吗?”
“林思成说是先休息两天,等他把澄泥砚的工艺搞明白!”
“行,我明白了!”
挂了电话,又等了好一会,那些人一直没动。
高章义百无聊赖。
另一边,市(运城)文化局和工业局的负责人仔细汇报:
“大致元月下旬,临近春节的时候,西大和局里电话联系,咨询考察学习的事宜。一个星期后,来了两位,一位是文博学院的苏副院长,另一位是团委书记,也就是那位王教授……”
“我们当时说的很清楚:澄泥砚正处于申遗的关键时期,技术数据不能外泄。但当时那两位说:前期只是考察,可以等公示结束后再学习……我们汇报给市里,市里说是可以,让他们发函……”
“春节后,函发了过来,暂定日期是三月份。然后到了三月七号,这伙人到了市里。当天正常对接,但到了十号,那位王教授突然到局里,说是在关帝庙发现了几块瓷片,初步推断产自蒲州古窑。
当时他问我们:如果找到了窑址,能不能用来换澄泥砚的技术?局里还正式讨论了一下,都觉得可能性不大。之后请示了市里,市里也觉得可能性不大,就答应了……
一群人默然。
别说当时的市文化局,工业局觉得可能性不大。哪怕到现在,哪怕在场的这些省考古研究院,文保院的负责人和专家,同样觉得可能性不大。
因为为了复原珐华器技艺,永济(运城辖县)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寻找蒲州古窑,前后七八年,市里有可能的地方转了个遍。别说窑址了,连点儿线索都没找到。
但结果呢?
看了看河岸边插满三角标旗的遗迹点,省考古所的副所长王霄毅叹了口气:“然后呢!”
“然后,他们在几县市探访,同步征集文物。又在市博租了一间实验室,同步化验分析……先来的就是河津,之后到了乡宁,然后去了永济,再之后又到河津……”
“前后差不多半个月,那位王教授再次联系我们,称初步推断,古窑遗址应该在河津境内。之后,西京市文物局直接发函,要来考察学习。那时市里才知道,他们要到河津试勘……”
省文保院的专家举了一下手:“他们怎么推断的?”
“他们在永济古城收集到了好多瓷片,又在永济市征集到了部分残器和文物。品种很多:有白地刻花瓷,白瓷,还有陶胎瓷枕……
经过化验,说是瓷胎成份与河津市固镇瓷土矿的成份一致,所以推断窑址在河津……之后,那位林老师就率队来了老窑头……再然后,就勘测到了遗址!”
乍一听,好像没问题。但所有人都听出了不对。
都不用化验,看山腰裸露的瓷土矿带就知道,两地虽然离的不远,瓷土成份却有本质性的区别:固镇瓷土高铝富钙,胎土偏白,最适合烧白瓷。这儿因为有铁矿和煤矿的原因,瓷土高硅富铁,只能烧深色瓷。
他们在永济征集到的也是白瓷和刻花瓷,断定瓷土产地又在固镇。那为什么没去固镇,而是来了老窑头?
王齐志负责外联,倒是时常沟通,但没有沟通到这么细,市文物局的领导也不知道。
刘明和许承严倒是一直跟着,但压根就没重视,甚至是没在意,所以更不知道。
甚至于,他们还建议过:先往西,往黄河岸边找。但林思成却没采纳,一指头就指到了这里。
两个人期期艾艾,吞吞吐吐,不过还好,大致能讲明白:那位带队的林老师说,因为老窑头这个地名中,有个“窑”字。
有人差点笑出声:这个窑,是“瓷窑”的“窑”吗?这是缸瓦窑的窑。
而且,河津市带窑字的村那么多:东窑头,西窑头,曹家窑,任家窑,史家窑,西窑沟……等等等等。不管哪一处,都比老窑头更适合烧瓷器:至少交通便利,煤矿铁矿没那么集中。
在场的都是行家,甚至是专家,不管换成谁,都不可能因为这个“窑”字,跑来这里找瓷窑。
但偏偏,真的被他找到了不说,还这么大?就感觉,那个林思成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