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3章 升了半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233章 升了半级 (第1/3页)

    一个多月前,林思成刚开始找窑址,满运城的乱转的时候,本地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这群老陕钱多的扎手,更闲的扯蛋:运城要有什么古窑址,早找到了,还轮得着你们?

    包括半个多月前,西京文物局莫名其妙的组了个考察团,弄来几十号人给林思成打下手的时候,他们依旧是这样的想法。

    但既不用他们出钱,更不用他们出力,只是安排几个人带一下路,再和乡镇协调一下而已。

    就算最终什么都没找到,地方又没什么损失?

    大抵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从上到下,压根就没指望过他们能找点什么出来。

    但突然,就找到了窑址?

    遗址近百亩,从瓷土开采,到原料加工,再到成型与上釉,然后到烧成辅助、原位(成品与残器)出土、窑业垃圾。

    包括最核心的窑炉本体,胚体生产,所有的流程遗迹,所有的工艺设备,一样都不缺。

    这是什么概念?

    既便在整个山西,也能排在前三之列。如果较真一点,前两处遗址其实都不是很完整,都缺少关键作坊设施。

    晋阳古城瓷窑没发现上釉遗迹,即澄泥和沾浆池之类。霍州陈村瓷窑则没有发现辅助生产工具,即辘轳、石磨、水车之类。

    由此,这次的发现其实完全可以称得上全省唯一:省内唯一一处具备完整的制瓷产业链条和出土遗迹的瓷窑遗址。

    所以,已不仅仅是运城第一,而且很有可能,是省内第一。

    一时间,一群领导又是感慨,又是赧然。

    感慨于对方的坚持,努力,以及恒心。

    更赧然于对方的专业:你们找了几十年都没找到,对吧?来,让我试试……

    思忖少许,领导们稍稍一合计,当即决定:该干的还是得干,哪怕得罪人也得干。

    随后,领导宣布:由YC市政府主持,河津市政府协助,从市、县两级各部门抽调人员,对老窑头遗址进行全面、细致、系统性的勘探与发掘。

    同步,向省级部门汇报,并寻求技术性支援。

    完了后,一群领导挨个和林思成握手,感谢的话更是不要钱似的往外冒。

    但除了感谢,其它的一概不提。没提需不需要林思成及团队参与后续的勘测与发掘,更没提需不需要进行技术性的指导。

    林思成面带微笑,波澜不惊。

    王齐志站在一旁,愣住了一样:他想到过,当地的速度一定很快。也想到过,肯定会尽快和他们撇清关系。

    但他就是没想到,撇的倒是挺清,感谢的话也说了不少,但光是嘴上说,实际性的一点儿都没有?

    何志刚冷眼旁观,暗暗的叹气。

    直到最后提到澄泥砚技术合作,两人心里才松了一下:还好,没当白眼狼。

    会开完后,说是在市宾馆安排了感谢宴,林思成打电话,让考古队员撤了回来。只留高章义与地方考古部门交接。

    趁林思成换衣服的空子,何志刚挨个打电话,把人全部聚到市委给他安排的套房里。

    烟雾缭绕,茶香四溢。

    没有外人,说话也就没了顾忌,赵修能颇有些不平:“咱们就这么样被赶出来了?没说后续的发掘,让我们主持?”

    王齐志“呵”的一声:“赵总,你搞清楚,这儿是山西,不是陕西?让咱们主持发掘,省文物局、考古院,文保院还要不要脸了?”

    “遗址总是我们发现的吧?”

    “对,没错!”王齐志一摊手,“来,给你,有本事你拿走!”

    赵修能被问懵了:这是遗址,又不是什么东西,我他妈怎么拿?

    “不是……就说了几句谢谢,然后就完了?”

    “能说声谢谢就不错了!”王齐志“呵”的一声,“难不成还得让人跪下来?”

    都知道他说的是反话,不可谓不可笑,但没人能笑的出来。

    其它不说,林思成奔前跑后一个多月,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手里总该有一些吧?

    结果提都没敢提,生怕用了林思成的东西,就甩不清了一样?

    “其实还是怕丢人!”林思成往沙发靠了靠,慢条斯理,“地级区域,乃至是全省唯一的完整性遗址,结果是一帮外省人找到的?”

    “更关键还在于:我们反复提醒,都没能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最后却硬是被我们找了出来?

    如果就这样往上报,上级部门和领导看到报告,会怎么想?迫于无奈,就只能尽可能淡化……”

    还是林思成看的透彻。

    何志刚赞许的点点头:“表示肯定会有,无非是多少的问题:该结清的费用全部结清,该补助的经费全部到位,包括后续的支出计划,也一并列入预算……”

    稍一顿,他又看了看林思成,“下来后,市领导专程提到,明天申遗工作组就会派技术人员过来,和你对接,到时候需要哪些资料,数据,你一并列个单子……”

    几个人相互瞅了瞅:啥数据,澄泥砚?

    但是,就这?

    如果在找到遗址之前,当地把这些摆出来:花了的全部报销,后续计划支出全部列入预算,再痛痛快快的把澄泥砚的技术拿出来,绝对没人说什么。

    但之前他们怎么做的?

    虽然不至于到装聋做哑,不闻不问的程度,但基本就没怎么重视,甚至可以说有些敷衍。

    委派的那两位,就刘馆长和许局长,专不专业先不说,懂多少也不提,基本全程都是打酱油的心态。

    现在倒好,辛苦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有了发现,有了成果,全盘都要拿走?

    也不止王齐志和赵修能这么想,包括田杰、商妍,以及与何志刚一块来的苏院长。

    看几个人脸色不对,何志刚哭笑不得:“各位,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遗址再大,我们还能搬走不成?”

    “再说了,我们的目的是金宋窑址,是宋代细白瓷,是卵白玉工艺复原,你们纠结这个做什么?”

    话没错,但总感觉心里不太舒服。

    究其原因:谁也没想到遗址的规模会这么大,遗迹点会这么集中,工艺链条会这么健全?

    哪怕只是清代的窑址,也足以称得上填补省内空白,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而言,对山西的意义都不是一般的大。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林思成,估计再过十年,当地都发现不了,这功劳够大吧?

    结果临了,当地却撇的干干净净,能撇多快撇多快?

    林思成笑了笑:“也不算是撇,今天开会不是提了吗:后续的勘测路线、范围、目的地,都由我们自行决定。经费绝对满足,乡镇地方绝对协调到位,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提……”

    赵修能冷笑一声:“林师弟,这难道不是他们发现你不要太好用,想把你当免费劳力使唤?”

    林思成点点头:“就算是这样,但师兄你可以换位思考:正因为我们好用,好多条件都可以谈。比如,能不能让何局长协助一下,让老师以修复中心的名义,和当地谈一谈:下次如果再发现遗址,能不能多要一些实验样本?掏钱也行……”

    何志刚点点头,又赞许的笑了笑。

    他算是看出来了,一屋子十来位,别看林思成最年轻,但要说谁心态最稳,考虑的最全面,最长远,那绝对是林思成。

    也别看赵修能岁数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