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3章 升了半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33章 升了半级 (第3/3页)

透视眼一样?

    最怪的是:他们拿着白瓷样本,找到的却是黑瓷窑?

    王所长又叹了口气:怪的何止是这一点?

    凑巧碰到了几块瓷片,就敢断定运城有古窑,就敢和市里谈条件?然后不惜成本的探查,更不计代价的征集相关文物?

    只是征集了很少的一部分,基本没有做什么前期调查。就敢断定窑址在河津?然后,直接就调来了田野所和考古队,而且来的是最为专业的省所和省队?

    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没有任何文献相关,地面上没有任何相符合的遗迹。就跑来了老窑头。然后,硬是围着两座没什么参考价值的缸瓦窑勘察了半个月?

    结果没出意外,什么都没发现。

    扪心自问,不怪当地不重视:这些人从开始到这一步,所有的行径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可笑。

    但谁都没想到,奇迹出现了:

    最后一天,那位林老师围着河道和岸台转了几圈,发现了这几个坑。然后一钎子下去,就探到了木灰池。

    这是什么概念,这又是什么概率?按道理,这是压根就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扪心自问,换成他,他绝对找不到。

    再把这些疑点综合一下,王所长就觉得:好像那个林思成提前就知道这里有窑址?

    他又打量了一圈:“刘馆长,你们当时有没有问过,那位林老师是根据什么依所,判找到的木灰坑?”

    “问过!”刘明抬手一指,“他说别的坑里光秃秃,连枯草都没几根。这儿的蒲苇却跟麦田一样:密不说,还高,还壮……”

    下意识的,所有人都抬起头,作思索壮。

    确实,标有“草木灰池”的坑里,野草密且高。但其它坑里跟铲过一样,稀稀落落,零零星星。

    但这和野草有什么关系?

    其他人还在琢磨,王所长愣了一下,恍然大悟。

    其它坑里为什么不怎么长草?因为那些坑不是淘泥池,就是研磨池,再不就是洗浆池、石灰池。

    要么池底是瓷土,硬的石板一样,草籽发了芽也扎不进土里,要么池底是残留的石灰,芽刚冒出来,就让石灰烧死了。

    而且没任何植物所需的养分,你让草怎么长?

    而这个坑里,却是草木灰,能增加土壤孔隙度,提升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更能为野草提供养份。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蒲苇喜碱。土壤的碱性植多高,蒲苇才能长这么高,这么壮?

    说实话,王所长就觉得好佩服:这是纯纯的植物学知识,他是专业的植物考古学出身,竟然都没想到这一点。

    这位林老师,得有多博学,考古经验得有多丰富?

    “厉害了,怪不得能使唤动省级机构?”王所长吐了一口气,“姓林,林老师,还不是教授?那应该很年轻……”

    何止是年轻?

    刘明张了张嘴,好久才道:“才二十一!”

    王所长怔愣的一下:“多大?”

    刘明叹了口气:“二十一,是西大文保系的学生,今年大四,六月份才毕业。”

    所有人都愣住了一样。

    王所长慢慢扭过头,看了看不远处的高章义。

    二十一?

    又不是没合作过,高章义也就罢了,田杰有多傲,性格有多拧巴,他领教的够够的。

    怎么就能对一个才二十出头的小伙言听计从,他说怎么干,田杰就能怎么干?

    应该是看到了他,高章义还挥了挥手。

    王所长如梦初醒:“有没有了解过?”

    刘明点点头:当然了解过,不过是前天到昨天才了解的。

    他娓娓道来,在场有一个算一个,不管是省里的专家,还是市机关的负责人,或是辅助人员,全都瞪大了眼睛。

    鉴定专家,修复专家,应用型研究专家?

    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省级扶持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

    就问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王所长在内,有没有这么多的头衔?

    而不管这里面的任何一个,但凡能和“二十一岁”这个年龄沾点边,都够让人惊叹,何况还是全部?

    王所长愣了好久:“你们之前没了解过?”

    刘明默然,低着头不说话。

    但凡了解过,林思成第一次碰到瓷片,说运城可能存在古窑遗址的时候,市里就开始重视了。

    原因很简单:林思成的考古能力有多强不知道,但鉴定能力却是西大公认的。他说那些瓷片是蒲州古窑,当地就算不相信,至少也会怀疑一下。

    话再说回来,谁闲的没事,调查别人干嘛?

    但还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王所长想要说什么,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如果说之前,地方部门都没当回事,但这么大一座遗址摆在面前,谁还敢掉以轻心,谁还敢不重视?

    他说还有白瓷窑,那十有八九真的有。也别说什么白瓷窑,林思成如果说运城有贡窑,市里都得想办法查证一下。

    但不用自己提醒,地方部门也应该知道怎么干。

    暗暗转念,又交待了一下,两边正常交接。

    王所长走到车边,和高章义握了一下手,又点一支烟。

    两人是老相识,九五年,国家文物局主持扩建晋绥边区(在吕梁)革命纪念馆的时候,他俩就认识的。

    之后更是合作过无数次,十多年的交情,熟的不能再熟。

    王所长直言不讳:“你们那个姓林的小孩厉害了,人才!”

    高章义强调了一下:“天才!”

    对,天才。

    自己二十一的时候,还在死背马列呢……

    暗暗感慨,他又半开玩笑:“我看你和老田,都挺服帖啊?”

    废话不是?

    高章义瞄了他一眼:“明朝的秦王,知道吧?”

    王所长点点头:“当然知道!”

    初代秦王是朱元璋嫡次子朱樉,世封长安。前后传了二十一代,总共两百八十年,是明代传承代数最长,年限也最长的世系藩王。

    “但和那小孩有什么关系?”

    “他带我们找到的墓,三座!”高章义比划了一下,“当时,他让我和老田署的名……”

    王所长彻底愣住:啥东西?

    三座明代郡王墓,让别人署名?

    “为什么?”

    高章义想了想,敷衍了一句:“他用不上!”

    王所长后知后觉:对啊,忘了他还是在读大学生?

    大学都还没毕业,他用这么大功劳往哪里使?

    但如果给田杰和高章义,少说也能加半级职称……

    暗暗转念,他突地一顿,直戳戳的盯着高章义。

    知道他想问什么,高章义笑了笑:“我升了半级,和你平级。老田暂时没升,不过快了……”

    王所长刚想说什么,又猛的回过神来:墓,是林思成,带着田杰和高章义找到的?

    关键在于,这个“带……”

    换句话说,在考古方面,这小孩同样很专业。甚至于,比高章义和田杰还要强?

    他本能的回过头,看着插满标旗的瓷窑遗址。眼眶微缩,嘴唇嗫动,却说不出话来。

    比田杰更强……

    比自己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