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5章 知识分子的尊严,老牌专家的能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245章 知识分子的尊严,老牌专家的能耐 (第1/3页)

    山地地区暗河的成功开发,极大地缓解了周边区域的旱情,算是为全市抗旱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钱进在指挥部的威望和话语权,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可是实实在在给抗旱工作做出贡献了,这是直接贡献,而且具有相当的推广意义。

    海滨市接连几天都往省里乃至国家抗灾指挥部发经验报告和山地地区地下水开发进程通知,后面都有国家级的报社前来采访报道。

    这种情况下他想走?

    走不了!

    倒是时处长得走了,他手头上不是只有钱进这一个活。

    钱进送他上火车之前,他拍拍钱进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我跟国栋同志和兆新同志都聊过了,他们对你的评价很不错。”

    “灾情就是命令,人民利益重于泰山——你先在指挥部好好干,后面等我们安排就好。”

    钱进点头称是。

    他现在确实走不开。

    随着时间进入夏季,抗旱工作开展的更是激烈。

    他不光要跟山区地下水引流工作,提出的另一项关键抗旱技术——滴灌技术也受到了重视。

    国家技术部门对滴灌所需工具进行分析后认为,国内多家工厂确实有生产能力,并决定给与坚定支持进行生产。

    不过滴灌不是简单的需要一套水管就完活,还需要抽水机的配合。

    受制于现在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农村地区贫穷现状的限制,抽水机保有率不高,所以滴灌技术的应用需要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展开。

    一个生产大队配备五到十套的滴灌水管,给农田作物进行不分白昼黑夜的轮换滴灌。

    当下这个天气不可能给家家户户田地都进行合理合情的浇灌,按照指挥部的意思,是先进行基础保守。

    先保证农苗不会旱死,否则旱死了后面即使有雨有水来了那也没用——正所谓孩子死了奶来了,天下一大悲。

    总之各地指挥部都接到了上级单位的指示:滴灌是保底。

    要增收还是得靠老天爷降雨或者以后打深水井取地下深水区的水。

    滴灌水管开始紧急生产。

    至于在抗旱工作中是不是具体有用,这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只是通过了理论论证。

    反正大水漫灌这个方式没用。

    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传统的大水漫灌是不可能实现的。

    海滨市方面,韦斌利用供销系统的渠道,紧急联系了几家塑料制品厂和农机厂,将生产需求送了过去。

    指挥部配合了供销社以最高优先级下达指令:

    相关工厂立即暂停部分非紧急生产任务,所有生产线优先保障滴灌水管的生产!

    原料、电力、运输一律开绿灯!

    同时,指挥部向全市农村发出紧急倡议:调整种植结构!

    专家们经过研究后,号召农民在绝收或可能绝收的田块,立即改种耐旱性强、生长期短的作物,如荞麦、绿豆、红薯等。

    “先不求丰收,先保证有粮食收获来填饱肚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农业局和供销社两方发力,免费提供补种的种子。

    这需要工作人员下乡考核真实情况,需要大量人手,钱进也以指挥员身份进行了对公社地区的抽查。

    他发现这个提议在农村很受欢迎。

    今年的抗旱工作也很受追捧。

    主要是今年不光喊口号,还有很多务实的操作。

    尤其是几个干旱重灾区的山区地带率先进行了初步脱旱,这成了宣传榜样,得到了基层的积极响应。

    也就是说,农民看到希望了。

    希望这东西太宝贵了,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情绪,减少了恐慌。

    倒是城市居民的情绪,现在比较惶然。

    为了支援农村抗旱,城市开始大量减少居民水的供应。

    几乎全城限水,各城区之间开始分时段进行自来水供应。

    然后学校、居委会、各机关单位工厂的工会天天宣传节约用水和废水再利用的方法。

    各大报纸更是设置了‘抗旱节水’版块,每天都更新用水小技巧。

    受制于城市化进程,现在城市里家家户户都有工人。

    工厂用水也受到限制,工人们回来与家人聊天或者不同厂的工人聊天,他们都会把本厂限水情况聊出来。

    种种措施发力有些过猛了,吓到了城市居民。

    正值下午,热气腾腾。

    宋致远抱着刚喂完奶的小女儿囡囡,在自家那间十平米的卧室兼书房里轻轻踱步。

    以前他的房间被书籍和捡来的破烂塞的满满当当,现在他入职了培训学校。

    钱进给他专门设置了一间办公室,很多书籍便被转移到了办公室。

    相比以前,他现在生活环境和条件可好太多了,小女儿囡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小丫头是他捡到的弃婴,先天腿脚有些不便,瘦弱得像只小猫。

    77年他刚跟钱进相识,那会还在街道烧锅炉当临时工,工资低福利差,没钱给小丫头喂奶,只能喝大米汤。

    后来去学习室上班了,钱进便给他供应奶粉并一直供应到现在。

    小丫头被‘外国奶粉’养的白白胖胖,早就到了断奶年纪,但因为钱进依然给宋致远送奶粉,所以宋致远索性继续给女儿喝奶粉。

    他知道,孩子喝奶粉好处多,相比粮食而言奶粉营养可充分太多了。

    此刻小丫头满足地蜷在宋致远怀里,小嘴还无意识地咂巴着,胖乎乎的双手在舞弄着个洋玩具,时不时塞嘴里咬一咬。

    这玩具也是钱进给他的,说是叫‘咬胶’,小孩喜欢乱咬东西磨牙,咬胶干净卫生,适合给小孩当玩具。

    咬胶在78年就送过来了,但囡囡小时候不喜欢,她牙齿发育的晚,倒是现在大一些了牙齿发育的好了,她才开始咬着玩。

    她喜欢咬的嘎吱响这个声音。

    除了咬胶还有别的东西,他家里吃穿用现在几乎都是钱进负责。

    这让宋致远心里既感激又有些不是滋味,总觉得欠了钱进天大的人情。

    窗外,城市的喧嚣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焦灼。

    高音喇叭里反复播放着抗旱通知,街道大妈挨家挨户动员节约用水,连孩子们玩耍的嬉闹声都少了,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一种无形的紧张。

    宋致远抱着囡囡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几个半大孩子正用脸盆端着刚接来的自来水小心翼翼地往各家水缸里倒。

    邻居王大妈正絮絮叨叨地跟人抱怨:“这水金贵得哟,淘米水都得留着浇那两棵蔫巴葱!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囡囡在他怀里扭动了一下,发出愉快的哼唧声。

    宋致远低头看着女儿红润的小脸,又看看窗外那片被干旱折磨得失去生气的城市,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和责任感交织着涌上心头。

    钱进在一线拼命,但还挂记着囡囡生活需要的外国奶粉,自己这个当下属的、当老师的,因为培训学校暂不营业他没事干,顶多去帮街道检测点水质,几乎天天空闲。

    这让他过意不去。

    于是他就想,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呢?

    他不能总躲在后面,靠着别人的接济和庇护。

    这是知识分子的自尊!

    思考过后,他把囡囡又给邻居家里送了过去——

    白天时候都是邻居大妈帮忙看孩子,代价是每个月十块钱的工资加上时不时他会把钱进发给自己的物资分一些过去支援邻居家生活。

    他骑上自行车去了图书馆。

    脑子里的知识帮不上忙,那就去知识的圣殿寻找能帮上忙的。

    停下车进入图书馆,他习惯性的进入了化工区,然后拍拍头,他又漫步去了水文水利区。

    研究了两个多小时,图书馆快要闭馆了,他没什么收获,便逛去了旁边的地理地质区。

    他的目光在书脊上逡巡,想找点关于水文地质或者抗旱技术的资料,哪怕能有一点点启发也好。

    但是没有。

    也有一些戴眼镜或者胸口插钢笔的同志在这些地方翻书。

    能看出来目的跟他一样。

    翻找间,一本纸张发黄变脆的旧书滑落下来。

    宋致远捡起来一看,封面上印着繁体字:《地质学通论(修订版)》,编著者:施华盛。

    他拍了拍书上的灰尘,随手翻开扉页,上面还有一行褪色的钢笔字:“购于民国三十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