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燕大学生吃饱饭 (第3/3页)
写多久。怪不得都来写余切。”
“那,那……确实是这样。”程国平也不掩饰。
做文学研究,自然要研究有前途的。读者爱看,编辑给过,报社给钱。
巴老不也在《随想录》里面写余切嘛,你写这个时代的文学史,没余切是万万不能的。
将来的读者会怀疑,你当年是不是在一流的作家名单上。否则,你怎么会没匹配过余切呢?
你说你输了?
你输了也是资历啊,起码你也在王者局里面。
……
连着三四天,路不宣总能碰到褚付军、程国平两人。他们两人是好朋友,对彼此的文学立场了解得很清楚,聊多了反而没意思。
他们最喜欢问路不宣的意见,路不宣自知不够格参与文学讨论,总是不表露立场。
路不宣害怕被嘲笑。
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做余切的研究,路不宣确实都不知道。虽然是中文系的学生,路不宣却觉得自己的前20年没给什么文学底蕴,他今后怕是杀猪都要比写文章熟练。
直到燕大《校刊》出了一份文章,《烛光‘夜’话》。《校刊》是双月刊,偶数月的18号出刊。如今到2月中旬,恰好轮到了这个日子。
这天的学一食堂爆炸了!一路走过来,路不宣碰上好几个念诗的,喊口号的。
他们大叫着“吃饱有理,饿肚是罪。”
又有人说:“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总是贯穿了人的一生!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
这些学生们,就像是争相表演诗朗诵那般,抑扬顿挫的扮演起余切来,好像他们就在那现场,站到了最高处,是一个集天地伟力于一身的大人物一样!
有谁知道,余切让别人站起来。这才是关键!
疯子!
平时只有大小饭厅有许多人搞演讲,尤其是大饭厅——因为那地方就在学生公寓,聚会很方便。
学一食堂也这样了!
路不宣来吃饭,照例两个馒头。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平时最贵的“排骨”窗口,现在一堆人在那。四毛钱一份排骨,他们就像是不要钱一样,人人都打了一份。
食堂的员工早已经认识路不宣了。那是个有点胖的中年大妈,一见到路不宣就塞了一张票。
“你连吃了七天馒头,每顿都小于一毛钱。所以,按照食堂的新规定,你可以拿一张吃排骨的票。去,去吃肉吧。”
路不宣正待发愣,那阿姨却笑道。“我听说,这是你们燕大学生自己捐助的。全燕大今年来了四千多个学生,去除掉留学生,就剩下了三千多。省吃俭用,顿顿不离馒头稀粥的,也就百来号人,我们都认得。”
路不宣把菜票翻开,左边儿画了个热气腾腾的排骨。
上写着:燕京大学学生食堂;空一格,四角。
下面是1987,2月。
这就是说,这一张专门吃排骨的票,而且得这个月吃掉。
学校发福利了?谁会给我这张票呢。
路不宣怕排骨都被抢光了,脑子还在想呢,人已经排上了队。他离窗口越近就越馋,那葱香,那油荤气,勾起了他不能克制的生理本能,什么事情都想不了,只能把这顿排骨吃饱了再说。
人越来越少,排骨也越来越少。
学一食堂猪排骨的是一个大锅。特别高,人要站在凳子上捞。学生在外边儿不知道还剩下多少,但是你看食堂的员工捞得越费劲儿,就代表剩的越少。
从后面排到前面,捞排骨的后厨已经很明显地费力了。
“诺!这是我的票!”
刚拿到的菜票,转眼间就交出去。
我竟然花了四毛钱吃这个?
路不宣正要觉得可惜,那一份排骨就送过来了。“你这是最后一份了,后面的没了。”
后面的人白站了,自然抱怨起来。
窗口的员工又说:“今天没想到这么多人来兑票,你们可以看看其他四毛钱的荤菜还有没有。也能拿去兑了。”
后面的人说:“我就想吃排骨!鸡不如肉,鱼更没什么油水,只有烧排骨最好!”
“排骨以后保证管够!”
路不宣听到了这句话。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顿时想到这话的意思:后边儿学校还要加大采购量。
给谁呢?
学校没那么多大吃大喝的。眼下日子不好过,教授都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