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549章 故地重游 (第1/3页)
“淅淅沥沥……”
三月下旬,随着春季即将结束,一场春雨将北方大地洗刷得干干净净。
当持续三日的春雨结束,临州狄道城的百姓自发走出了狄道城,朝渭州官道走出了十余里。
老人们拄着榆木拐杖,妇女们牵着孩童,青年们踮着脚尖向东张望,所有人都怀揣着激动,翘首以盼的等待远方出现他们所期盼的身影。
“阿耶,陛下真的会从这条路来吗?”
“会的、会的……”
“陛下长什么样子啊?”
“现在不知道,以前的陛下身材高大,长相俊朗如神仙般,某觉得比那些史书上的潘安宋玉还要好看……”
“嘶律律——”
“来了!来了!”
在百姓人头攒动,各自讨论的时候,随着远处传来一阵马匹嘶鸣声,原本就有些躁动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所有人看向渭州方向的官道,只见官道尽头开始出现身影,身影成群结队的快速朝着狄道方向靠近。
在他们的不断靠近下,手持大汉旌旗的骑羽林精骑率先驰来,由远到近,数量多的数不清。
他们越过百姓,朝着狄道城的南门靠近。
直到羽林精骑的队头抵达狄道南门,骑兵们才开始勒马降低马速,分成两列,肃立在道路两侧。
百姓们见到他们,心里十分激动,忍不住看向这些精骑。
北衙六军作为天子亲军,羽林与神武左右四军都是骑兵,龙武左右两军为马步兵。
大汉没有追求华丽,哪怕是天子亲军,穿着的也只是普通的扎甲,背上背负着用油纸包裹的火绳枪,马鞍两侧别着鄣刀与金瓜锤、斧头等钝兵,手里皆是挂有旌旗的马槊。
他们都是从各军之中挑选的锐士,若是没有些本事,也无法脱颖而出。
狄道的百姓们抬头仰视,只觉得热血沸腾,而这时远方再度传来了马蹄声和车驾的轱辘声。
百姓们不敢再继续喧嚣,只是眼巴巴的看着道路尽头的那支队伍不断靠近。
旌旗在春风中猎猎作响,玉辂与大辂在龙武左右两军的将士拱卫中缓缓靠近。
“陛下!!”
“陛下来了!”
霎时间,原本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的百姓,瞬息间便都看向了那玉辂。
他们许多人都不曾见过刘继隆,只知道皇帝乘坐的马车十分华贵,用六匹马拉拽。
正因如此,他们在见到玉辂的时候,纷纷都呼喊了起来。
与他们不同的是,那些曾经有幸见过刘继隆的人,此刻并未关注玉辂,因为他们的目光都被玉辂面前那道骑在马背上的身影所吸引了。
“是陛下!骑黑马的那个!我认得!”
“陛下?!”
“陛下这么年轻?”
“陛下没有老,难不成是得了长生吗?”
“陛下……”
她的话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顿时激起千层浪。
无数见过刘继隆的人,在此刻都认出了刘继隆。
二十余年的时间,孩童成了青壮、青壮成了老翁,可刘继隆的容貌在远观之下,似乎并无任何变化。
尽管那么多年时间里,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刘继隆的身影始终还是在他们心底挥之不去。
面对百姓自发出城十余里迎接自己的景象,便是经历无数庙堂争斗而感到麻木的刘继隆,此刻也不免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辛苦了,早些回去吧……”
“陛下,您当年买过某的胡饼,您记得吗?!”
“陛下,某经常在王府四周卖饴糖,您还带着太子买过某的糖呢,您还记得吗?”
“陛下…陛下……”
他在马背上对百姓们挥手致意,无数人争先恐后的说着自己曾经与刘继隆的一面之缘。
尽管刘继隆已经忘记了他们,但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幕的场景,足够他们铭记这一生。
这热闹的景象,让青春不再的曹茂都忍不住激动的驱马凑近斛斯光,低声道:“大兄,你看这狄道百姓,比起洛阳那些官员倒是真诚得多。”
“那是自然!”斛斯光闻言开怀大笑:“陛下带着某等在陇西征战十余年,这里的百姓是将陛下当做亲人看待啊。”
安破胡闻言也顺势点头,接口补充道:“若非陛下,某与这些百姓恐怕都会饿死于唐境,如何能来到陇右,改头换面的得到新生?”
“陛下兴许不记得那么多事情了,但每个受过陛下恩惠的百姓,都将那一刻铭记在心。”
三人笑声爽朗,而玉辂上的李梅灵则是看着窗外景象,百感交集。
不止是她,还有伺候她的西门君遂,以及刘继隆的诸多随行子嗣亦是如此觉得。
曾经的他们,只是从旁人口中听说刘继隆的经历如何如何,但那些人说到底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如今亲身经历的人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真诚与热情却根本做不了假。
许多人因为见到刘继隆而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份感情却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因为百姓实在太多,刘继隆只能放慢马速,尽量与沿途的所有百姓交谈。
直到刘继隆已经走到城门处,身后官道上依旧人头攒动,百姓们仍站在原地,目送着自己先行入城。
“臣等、参见陛下……”
在刘继隆回过头来,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上千名堵在城门口,身体多有残缺的许多百姓。
见到他们,刘继隆便知晓了他们的身份,不由得翻身下马,激动来到他们面前。
他们的年纪从四十到七十岁不等,每个人都是跟随刘继隆征战并落下残疾,最后在狄道城颐养天年的老卒。
“是谁带着某等收复了陇西?!!”
“陛下!!”
忽的,好似早有准备般的呼喊声传出,千余老卒纷纷拔高声音回应,便是刘继隆都感到了些许震撼。
“是谁带着某等击败了吐蕃,光复了河陇?!”
“陛下!!”
“是谁给了某等锦衣玉食的生活,给予了某等太平的日子?!”
“陛下!!”
当质问声与肯定的回答声不断作响,最后不仅仅是城门口的老卒们在呐喊,四周的百姓也纷纷呐喊,令人忍不住动容。
面对他们的这些话,刘继隆心中情绪复杂,直到他们安静下来,刘继隆才看向他们,对上那一道道目光。
“若是没有你们,某也没有办法收复河陇,赶走吐蕃。”
“你们才是河陇光复的功臣,某只不过是个代替你们获得名声的普通人罢了……”
兴许在年轻时,刘继隆会觉得是自己带领百姓们赶走了吐蕃,恢复了河陇的汉家正统地位。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时常会想起曾经在战场上的那些事情,那些场景。
若没有这些百姓和将士支持,他哪里来的力量去收复河陇,将吐蕃人赶走,将大唐覆灭呢?
他的真情实感,令无数跟随他作战的残疾老卒纷纷骄傲挺起胸膛,眼眶湿润。
“明日如往日那般,内帑调拨钱粮,某请狄道全城百姓吃顿饭,以此感谢陇右百姓的支持。”
刘继隆吩咐着,身后的曹茂闻言立马让人安排,而刘继隆也步行穿过了这些残疾老卒的队伍,与他们一同走入了城内。
由于在官道上四周都是百姓,他并不能很全面的感受到狄道的变化,因此他与老卒们走上了城墙马道,走上了箭楼,将整个狄道城尽收眼底。
站在箭楼上,春风徐来,吹起几分温柔。
在他眼中,城外阡陌纵横,稼穑连天。
昔日的荒滩坡地尽数化作良田,沟渠如血脉般纵横交错,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临州的官员见到刘继隆看向城外,随即便介绍道:“臣等尽皆依照陛下旧制治理临州,未曾有半点逾制。”
“去岁清丈,临州垦田已逾二百万亩,人口二十八万七千余口,临州鲜有荒地开垦,许多闲不住的百姓,甚至开始营造梯田。”
“好!甚好!”刘继隆感叹着叫好,转身走到箭楼另一边,目光看向城内。
城内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排列,檐下挂着新糊的灯笼,窗棂上贴着红纸剪的窗花。
“得知陛下前来,两个月前百姓们便自发修葺屋舍,洒扫街巷,连最破旧的院落也翻新了门面。”
官员解释着,生怕自家陛下以为是衙门相逼。
刘继隆没有回应,只是嘴角带笑的看完这些,随后才将目光投向了远处的凤凰山。
见到刘继隆看向凤凰山,官员立马说道:“每年逢年过节,无需衙门吩咐,便有许许多多百姓和官学自发组织学子上山为国殇墓园清理杂草,平日里也有衙门募工时刻清理。”
刘继隆哪怕在洛阳时,也时常询问凤凰山管理如何,临州历任官员自然不敢怠慢。
“明日某去看看吧……”
刘继隆颔首回应,看不出喜怒哀乐,官员闻言回礼,随后便跟着刘继隆在马道上走了一圈。
半个时辰后,随着百姓先后入城,刘继隆这才带人返回了曾经的汉王府,如今临州行宫。
行宫的门楣没有任何变化,走入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和厅房楼阁也如记忆中那般没有改变。
刘继隆走入正殿,只见殿内通明,陈设一如往昔。
伫立在殿内,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在主位埋头理政,又看到了自己与诸将讨论如何治理陇右,如何动兵征讨吐蕃……
站了片刻,刘继隆沉默着走出正殿,转过回廊后便来到了演武场。
演武场上的兵器架仍立在原处,枪戟擦得锃亮,仿佛自己昨日还在此磨练武艺,所谓东进和开国都只是黄粱一梦。
他的目光流连在熟悉的景致间,没有开口询问临州的官员,百姓过得如何。
朝廷对陇右和临州的优待是有目共睹的,方才入城时,他也瞧得十分真切。
百姓们身着绢布衣裳,孩童脸颊红润,老叟拄的拐杖都打磨得光滑。
若是要动员数千百姓来伪装那一幕,所消耗的钱粮,定然不是如今临州乃至整个陇右道能负担得起的。
想到此处,他从演武场走到了昔年的大庖厨,只见大庖厨内正在准备晚膳。
新磨的麦面蒸成胡饼,羊肉在鼎中咕嘟作响,时鲜野菜用麻油拌得喷香。
刘继隆尝了一口醴酪,忽然笑道:“还是当年的味道。”
站在旁边的几名随行庖厨闻言笑了笑,他们都是跟随刘继隆从陇右东进的老人。
在洛阳时无法做出陇右的味道,那是因为食材用的不同。
而今回到了临州,想要复刻曾经的味道,自然容易。
“今日便尝尝曾经的吃食,汝等尽皆用膳过后在回到府邸休息吧。”
刘继隆回头吩咐着安破胡等人,同时不忘打趣道:“没有将狄道的屋舍卖了吧?”
“没有!”曹茂等人爽朗大笑,随后便跟着刘继隆前往了正堂,如往年那般在正堂谈天说地,吃喝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