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8章 西巡路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548章 西巡路上 (第1/3页)

    “驾…驾……”

    二月中旬,随着刘继隆出巡的队伍从东畿穿过潼关,来到阔别已久的京畿道后,关西百姓的民生开始如画卷般展开,供刘继隆了解。

    自潼关向西,官道两侧都是已经开垦好的耕地,以及春耕结束后除草的百姓。

    他们大多穿着陈旧的粗布麻衣,但形制完好,看得出这是专门用于干活的衣物,也能看出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

    若是日子过得极为贫苦,那自然是不舍得穿着衣物干活,而是会选择赤膊上身。

    昔年兵灾过后的洛阳百姓便是如此,贫苦时赤膊干活,除非天寒地冻,不然绝不舍得穿上衣服,生怕将衣服磨破。

    如今能穿着衣服干活,每个人看上去都较为敦实,这便已经能够说明他们的生活如何了。

    “两畿之地毕竟水利众多,只要朝廷政令通达,百姓便能将自己养的很好。”

    官道上,刘继隆乘骑骏马与左右的斛斯光、赵英、安破胡、曹茂等人交流。

    四人尽皆颔首,毕竟他们都是经过吐蕃奴役或兵灾逃荒的人,自然知道百姓日子不行的原因。

    地方世家豪强之中的胥吏征收各种各捐杂税,其中大半征来赋税进了他们的腰包,剩下的则是在县、州、道的层层剥削下运抵两畿。

    胥吏收了一贯的赋税,大唐能拿到的不过两三成,最后还得将钱粮都拿去供给京西北八镇和河北三镇、中原诸镇。

    余下的钱粮又发百官俸禄,自然没有钱粮去修葺疏通各处水利工程。

    等大汉将这些藩镇尽数解决后,重新整顿吏治,没有了那么多胥吏贪墨和衙门盘剥,百姓需要缴纳的赋税少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提高了。

    尽管大汉的军费虽然也长期保持在一千五百万贯左右,但架不住大汉各类财政折色在两千八百到三千万贯左右。

    只是看正税,大汉的正税是大唐的五倍还多。

    但如果算上杂税,大唐的税率则超过大汉税率近一倍。

    更何况,大汉的赋税征收上来后,时常会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将钱粮发下去。

    农业经济为主的背景下,百姓的自保能力是很弱的,老天爷稍微不赏口饭吃,便是坐拥良田也没有饭吃。

    更何况各地的地理不同,同一时间线下,可能河南的百姓没有饭吃,但剑南道的百姓却发愁怎么把粮食卖出去。

    朝廷要做的,就是合理协调钱粮物资,让各道百姓都能安稳度过灾年。

    两畿的百姓过得很好,但北边的关内、陇西,南边的岭南、黔中则是过得另回事了。

    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这两个问题,从上古到先秦,再到如今,可以说自古而今都难以改变。

    想到此处,刘继隆不由看向了旁边汉军将士手中的旌旗,只见“大汉”二字在随着旌旗飘扬,如同旭日高升。

    “岭南道的那些作物,种植如何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赵英则是开口回答道:“朝廷依陛下所写《农政新书》种植那些新作物后,已经连续丰收两年了。”

    “眼下各种作物已经扩种数十到三百余亩不等,且已经留种运往了云南、黔中等处种植。”

    从东巡海军从洪武十二年正月返回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

    他们带回的许多作物都在岭南道生根发芽,继而表现出了自己的优点和产量。

    红薯产量在八百到一千斤左右浮动,土豆则是在二百到三百斤左右浮动,玉米产量最低,产量在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几斤不等,而花生则是稳定亩产在一百五十到二百斤之间。

    在没有化肥,只有农家肥的这个年代,能达到这样的亩产已经不错了,毕竟刘继隆看重的是它们能在贫瘠、干旱的沙土地和山地上种植,没有水稻小麦那么娇贵。

    “以如今的速度来看,若是朝廷大力推广,五年后这些作物起码能覆盖云南、黔中、岭南三道,再逐步不断向北扩散。”

    刘继隆这话不是无故放失,而是有确切把握的。

    毕竟这云南、黔中、岭南这三道的折冲府屯兵较多,只要朝廷下令,这些屯兵便只能埋头苦干。

    在新作物和屯兵折冲府的配合下,新作物北上只是时间问题。

    等待三道种植的差不多了,这些作物也就可以在大宁、辽东播种。

    棉花搭配这些新作物,结合眼下北方气温还算不错的情况,肯定能开创个不错的局面。

    哪怕未来二百多年的气温都在持续走低,但有了这些作物,汉人完全可以牢牢控制辽河以南的大宁、辽东流域,就更别提已经迁徙数十万人的安西、北庭了。

    “这些作物的产量竟然有那么高,某还真的没有想到。”

    “莫要说汝,便是某也没有想到。”

    “哈哈哈哈……”

    安破胡三人打趣着,而刘继隆则是看向他们,随即说道:

    “在极东之地,这些作物还不算什么珍贵的东西,真正珍贵的是大陆上的黄金白银……”

    “……”瞬息间,安破胡三人连带着赵英,乃至左右的汉军将士都屏住了呼吸。

    面对他们的姿态,刘继隆视若无睹的开口说道:

    “航海的风险自然有,但极东之地生产金银,光是极东之地那些群蛮从河水中淘洗的金银,每年就不下百万两。”

    “若是他们有朝廷的开矿技术,每年起码能开采出价值六七百万贯的黄金白银。”

    这些话,刘继隆自然有些夸大,但他要的就是夸大后的结果。

    “陛下,若是东边能开采出那么多黄金白银,那朝廷何不直接派兵?”

    斛斯光率先开口询问,其余人目光依旧死死放在刘继隆身上。

    对此,刘继隆则是不假思索的摇头道:“朝廷的百姓太少了,况且日本的金银矿和南边南洋的金银矿就足够朝廷耗费心力了,极东之地的金银只能等朝廷人口稠密时再行开采。”

    “不过在朝廷动手前,避免那些海上的大食人得知此事,朝廷倒是可以派遣一些小舰队去占领沿海适合开垦土地的地方,继而向内陆探索。”

    “这件事情……”刘继隆顿了顿,目光看向安破胡等人:

    “等时机成熟时,朝廷会准许勋贵、世家、豪强前往海外贸易,依率收税。”

    “与其将精力放在朝中,倒不如想想办法去东边,多弄回来些金银。”

    他话音落下,但并未觉得只凭自己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动大部分世家豪强和勋贵前往海外。

    毕竟现在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依旧不成熟,况且作为食禄阶级,大部分世家豪强和勋贵还是更宁愿吃嘴边的食物,而不是苦哈哈的前往那所谓的极东之地。

    不过这不要紧,大汉朝的体量足够大,在众多喜欢安逸的食禄阶级里,始终会冒出少量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对于大汉朝来说,这种人的数量太少了,但架不住大汉朝体量大。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想要去探索极东之地,那也足有数千人。

    这个规模的探索舰队,绝对是世界各国望尘莫及的。

    想到此处,刘继隆余光扫视左右,他知道队伍中有不少勋贵和世家豪强的眼线。

    只要这些消息传回去,那他的意图就达到了。

    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以及大汉朝的后嗣之君了。

    “驾……”

    抖动马缰,他加快了马速,而后方的安破胡等人则是陷入沉思。

    只是沉思片刻,他们便有了自己的主意。

    想要知道极东之地是否有那么多金银很简单,只需要派人对两年前返回大汉的那些海军“询问”便可。

    如果海外真的有那么多金银,即便他们不派人去,但始终给家中留下了退路。

    就是不知道,自家陛下为什么会将这种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或许……

    安破胡等人思虑片刻,很快便想到了自家陛下这么做的原因。

    他们相互对视,并未戳破这些事情,而是抖动马缰,埋头跟上了刘继隆的身影。

    几个时辰后,随着队伍扎营华阳,是夜不知道有多少快马趁着夜色东进。

    只是几日的时间,不少有心之人便知晓了这则消息。

    有的人察觉到了刘继隆说出这些话的用意,但并未有什么行动;有的人毫不了解,只是双目放光,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与刘继隆预料的差不多,相比较远渡重洋去开采金银,他们还是宁愿留在中原。

    毕竟中原的位置确实称得上得天独厚,家门口就有产量极大的金银,更有无数香料。

    自海军探索南洋以来,江南的不少海商都加大了对南洋的探索。

    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大汉从海上获取的香料越来越多,而陆上的丝绸之路虽然还依旧存在,但规模却每况愈下。

    几日时间过去,随着出巡的队伍来到长安城北部的渭水河岸,远处的长安城令人心生向往,西门君遂也策马上前询问道:

    “陛下,今夜是否在长安休息?”

    “嗯……”刘继隆颔首回应,随即看了看还有些早的天色,又吩咐道:“汝等先带人布置宫中,朕与几位郡王往偏远村落去看看。”

    “奴婢领命……”西门君遂应下,而刘继隆则是看向安破胡、斛斯光等人:“走吧,随朕去远处的村里走走。”

    “是!”曹茂、安破胡、斛斯光等人先后应下,挑选了上百名精骑护卫后,便跟随刘继隆往长安西南方向的偏僻之地走去。

    众人赶了大半个时辰的路,眼看走出长安三十余里,刘继隆便选了一个村子,随即走了进去。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晒太阳,见刘继隆等带着精骑前来的人,连忙起身朝他们行礼。

    曹茂策马上前,对众人开口道:“请几位阿翁传村正前来。”

    “是……”

    几人见状,连忙派出一个人去请来村正。

    过了一刻钟的时间,一名三十多岁,身穿绢布材质的青壮便小跑出村,隔着老远便开始作揖:

    “不知贵人驾到,王李村村正李邦华有失远迎……”

    曹茂见状示意身旁精骑,那精骑翻身下马,来到李邦华耳边低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