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西巡路上 (第2/3页)
几句,李邦华顿时紧张得手足无措。
见他慌乱,刘继隆温和地摆手:“不必多礼,某只是随便看看。”
“是、是……”李邦华冷汗直冒,擦着汗回应,同时为刘继隆引路。
刘继隆翻身下马,带着护卫的精骑们往村内走去,只见村里院子错落分开,基本都是土屋茅草顶,外围围上六尺左右的土墙。
这些百姓家中鸡犬相闻,几乎每家院里都养着十几只鸡鸭和一两只家犬,牛棚里也拴着健壮的黄牛或挽马,最不济的人家也养着骡子。
几个妇人坐在院里纺线,梭子在织机上飞快穿梭,时不时朝着刘继隆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但却不敢随意开口。
毕竟刘继隆等人身穿锦袍,且村正姿态卑微,肯定是城里来的贵人。
见百姓们投来好奇目光,刘继隆笑着看向李邦华:“李村正,劳烦带某去看看百姓的饭食。”
“不敢不敢……”李邦华心里紧张,却又不由得有些骄傲。
在刘继隆的开口下,他很快带着刘继隆走入了最近的屋舍。
院里的老农夫妇局促地站着,他们的粗布衣服虽然旧得发白,却浆洗得干干净净。
“阿翁不用担心,这是贵人来看看某等百姓过得如何。”
李邦华笑着安抚这对老农夫妇,刘继隆也和善笑着与二人打了招呼,随后在院内走了起来。
院内空间不小,起码占地半亩,有鸡鸭犬舍和牛棚,另有正屋和左右厢房,并有作为柴房和厨房的耳房和单独的茅厕。
刘继隆走入厨房,厨房内的村妇见他到来,连忙拘谨的停下手上活计。
不顾众人态度,刘继隆在众人注视下掀开厨房的米缸,只见缸内粟米还有大半,木架上的瓦罐里更是装着小半的油盐酱醋,梁上还挂着风干的野菜。
他点了点头,随后看向那对老农夫妇:“如今赋税可重?”
老农没想到刘继隆还会问他们问题,下意识看向了李邦华。
见李邦华点头,老农这才手足无措的干笑着回答道:“回贵人的话,每亩地按照产出交两成粮食,粮食够吃……”
“不知家中有几口人,几亩田?”刘继隆亲自动手拿起椅子递给老农,李邦华则暗骂自己没有眼力见,连忙提来两把椅子,让刘继隆和老妇坐下,而他则是站在刘继隆身旁陪笑。
见刘继隆如此和善,老农夫妇也放下心来,小心坐下并回答道:“家中有俺夫妇及两对儿媳六口,如今有三十亩公田和八亩私田。”
他们说完,李邦华也躬身补充道:“村里人家最少的也有二十几亩地,多的能有八十几亩,大部分都是公田,私田较少。”
“农闲时,衙门还雇人修渠筑路,每日给钱三十,如今村中的青壮基本都出去帮衙门干活去了。”
“若是每年农闲都去干活,一个男丁也能攒下一两千钱,足够买油盐酱醋和布匹过个好年了。”
刘继隆闻言点头,这才明白了村中青壮较少的原因,同时目光也注意到厨房里堆着的蜂窝煤和木柴,不禁点头:“看来都用上煤炉了。”
“对对对……”李邦华顿时来了精神,连忙笑着解释道:“自从官店卖出蜂窝煤和炉子以来,平日里烧水、取暖都便宜多了。”
他正说着,刘继隆则是看向老农的儿媳妇,也就是此前那村妇:“刚才见你正做饭食,能否端出来,让某看看。”
“这……”村妇为难的看向了李邦华,见李邦华点头,这才把桌子摆开,将刚才所做的饭食端了上来。
不多时,桌上便摆上了一碗粟米饭,另有一碟菘菜、一碟咸豆,还有一盆菜汤。
这些饭菜虽然不见荤腥,但由于油水充足,因此做出来也算香气扑鼻。
“农家粗食,令贵人见笑了。”
李邦华陪笑着,刘继隆则是笑着摇摇头,身后的曹茂也爽朗道:
“放在二三十年前,这样的饭食只有富户才吃得上,哪里算得上粗食?”
“对对对……”李邦华连忙接话,接着补充道:
“如今县境的百姓,虽说不追求吃穿享用,但顿顿都能吃饱饭,年年都有余钱。”
“这些事情若是放在从前,自然是想都不敢想,全靠圣人治理有方。”
对于他的这些说辞,刘继隆并未反驳,只是笑着看向他道:“村中可有富户?”
“有!有!”李邦华连忙点头,随后便明白了他的意思,抬手行礼道:“贵人这边走。”
刘继隆见状与老农夫妇点头招呼,随后起身在村正李邦华的引领下走出这处院子,又走过弯弯绕绕,最后来到村中晒场。
平整的晒场不远处,两处青瓦黄墙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比起方才见过的茅屋要富贵许多,确实能称得上富户。
“陛下,这就是村里最体面的两户人家了。”
李邦华低声说着,随后便见刘继隆自行走向了其中一家。
见他选好,李邦华连忙小跑上前,提前敲门。
开门的是个穿着绢布直裰的中年男子,见这阵仗先是一怔,随即便要行礼。
“不必如此,某只是奉衙门的命来看看百姓过得如何罢了。”
刘继隆用手托住了他,这中年男子闻言便连忙侧过身子,将两扇门都彻底打开:“贵人请。”
随着门被打开,院内情况一览无余的出现在了刘继隆眼前。
这是所二进小院,比普通农户家大上一倍,院内站着两个粗布衣裙的妇人和三个孩童。
由此便能看出,这家虽然是富户,但也富的相当有限。
“在下姓王名平贵,不知贵人准备看些什么?”
这院子的主人王平贵此刻正紧张地搓着手,额上渗出细汗,而刘继隆则是在李邦华带领下走入院中,四下打量。
李邦华见状,也主动介绍道:“贵人,王主家的家中有十口人,另有四十二亩公田,三十亩私田,算是村中富户。”
见李邦华这么说,王平贵汗颜道:“都是托朝廷的福,才置办下这些家业。”
正说着,厨房里飘出饭菜香气,刘继隆便信步走进厨房,只见厨房内已经做好了三碗粗面,一盆粟米饭,一碟炒鸡蛋,还有一瓮菘菜和两样腌菜。
那炒鸡蛋里掺着韭菜,油光闪亮,算是桌上唯一的荤菜。
“平日都吃这些?”
刘继隆忽然询问,王平贵则连忙回答:“除了小的和耶娘能吃些粗面,家里人都吃粟米。”
“这炒鸡蛋也并非天天能吃,偶尔两三日便炒一碟。”
“怎地办的如此多私田?”刘继隆好奇询问。
不等王平贵解释,李邦华便率先解释道:“贵人,这王主家早年是村中贫户,后来逃亡陇右渭州待了十余年,四年前才置换公田,搬回的村里。”
“是是。”王平贵见李邦华帮自己说话,连忙擦着汗解释道:“耶娘年纪大了,某便置换了公田,又用多年积蓄置办了些私田。”
得知王平贵来历,刘继隆看向他的眼神都柔和了不少,温和询问道:“如今日子比陇右时如何?”
“差不多、差不多,就是……”王平贵踌躇片刻,然后才在刘继隆鼓励的目光下继续说道:
“就是陇右那边一亩地收一石二三斗粮就是丰年,京畿这边最少能收一石五六斗。”
“虽说物价贵些,但布匹、铁器都比陇右便宜得多,各家各户都能攒下不少钱粮。”
“村里的百姓虽然简朴,但村中每月都有杀猪的,二十五六钱就能买一斤肉,家家户户都能沾些油腥。”
刘继隆闻言倒是感到诧异,不由看向李邦华,随即见他连忙点头:“确实如此,上月十五还杀了两头猪,最穷的人家也割了一斤肉。”
见他二人这么说,刘继隆算是松了口气,他还以为自己治理天下这么多年,就连富庶的两畿之地的百姓都没办法吃肉呢。
如释重负的吐了口气后,刘继隆便不免询问道:“乡里那些有上百亩田的富户,过得可是锦衣玉食?”
见他询问,王平贵干笑道:“贵人说笑了。”
“平水乡也算是周遭大乡,乡中的张富户家中有三十余亩公田,近二百亩私田。”
“饶是如此,也不过两三天吃一回肉,平日里炒个鸡蛋就对付了。”
“洪武十二年时,他家中大郎娶亲才舍得杀了头猪,连吃了五六日的肉。”
“县里的富户某倒是不曾了解,只是听张富户说过,前些年县中有贵人派家丞四处买私田,但没过多久便都销声匿迹了。”
“后来朝廷《国报》上写了此事,某等才知晓那群人都被发配了。”
刘继隆听后颔首,知晓是京畿道京察的结果,随后看向王平贵:“好好过日子,日后若是家中出了人才,莫要欺辱同村百姓。”
“是、是、是……小的受教。”王平贵连连点头,不敢显露出半点怠慢。
在村里他可能是个难以高攀的富户,但到了乡上,到了县里,他不过是识得些字的农户罢了。
“看的差不多了,走吧。”
感觉收获不少的刘继隆缓缓起身,随后在王平贵和李邦华的护送下离开了这个村子。
在他们回到官道上后,刘继隆带着安破胡他们往长安返回,同时不由感叹道:
“百姓的日子虽说比前唐时好多了,但还是有些不容易。”
“两畿之地的大富户都不敢随意吃肉,汝等说那些偏僻之地的百姓又过得是什么日子?”
刘继隆询问众人,曹茂见状策马上前安抚道:“陛下不能只看差的地方,也该看看好的地方。”
“那村正说的没错,衙门募工能让普通百姓存下一两千钱,这便是陛下给那些贫苦百姓的庇护。”
“是极。”安破胡也开口道:“此前陛下定下工价时,朝中百官大多反对,而今来看,若非陛下抬高工价,地方州县百姓又如何获利太平?”
斛斯光见话都被二人说了,便看向刘继隆道:“若非陛下平定天下,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如今能吃饱饭已经不错,陛下何必自责?”
三人先后开口,这让刘继隆不免笑道:“某并未自责,只是略微有些感慨罢了。”
“这几日便在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