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唐汉交际 (第2/3页)
“工部浚河道、筑堤渠,拨钱八十万贯,宫廷拨钱二十万贯,关中皇陵维系十五万贯,王府调拨五万贯,朝廷犹欠二十二万贯。”
在敬翔的三言两语间,刘继隆方才知道朝廷今年财政积欠二十二万贯。
这还是已经裁汰了三万四千多正兵,八万多州、民兵的情况下。
“裁军还得继续……”
刘继隆眉头微皱,同时舒缓一口气道:“催促五军都督府将兵马裁汰为定额,所裁汰的兵马,若是愿意前往他处任职,可调往地方担任官吏。”
“至于屯军不仅不能削减,还要不断招募能够适应开垦之地的百姓前往。”
经过扫盲的将士,担任个普通吏员还是没有问题的,实在不行就开设官学,教导他们学习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
必须将正军削减到四十三万左右,将州兵削减到十五万以内,而屯兵不仅不能削减,反而越多越好。
屯兵越多,说明朝廷对于边塞蛮荒之地的开拓越多,所获耕地越来越多。
如今朝廷的屯兵,主要在岭南、黔中、湖南和江西,以及西域等处。
这些地方的粮食价格不低,但屯兵每年八贯的俸禄也不低,相当于是职业农民。
这点是刘继隆吸取了明代卫所的教训,所弄成的新制度。
明代卫所对于开拓西南确实有很大的功劳,但朱元璋制定的八战二屯和屯田产出尽数上交,每年发军饷十二石和布匹食盐的手段着实有些太过苛刻。
刘继隆干脆把战兵和屯兵划分开来,征战和围剿蛮寇的事情交给战兵去做,因为任务危险,所以军饷根据其兵种制定为十五到二十贯不等。
屯兵只需要在战兵讨平蛮寇后,将那些蛮荒之地开垦为耕地,便每年能领取八贯。
以如今各地的粮价,八贯钱能买到十二到十五石粮食,而油盐酱醋茶及布匹等物则是朝廷每年发给兵卒的待遇。
正因如此,屯兵的待遇并不差,至少屯兵每年的军饷等于外界十几亩地的产出,且军队包吃包喝,产出即便上交,也会留给他们相应的口粮。
不过当一地开垦差不多后,屯兵就掉调离他处,这也是许多屯兵接受不了的主要问题。
虽说屯兵的日子,过得不比那些有二十多亩土地的富农差,但却如浮萍,不断被调往他处,自然会有出逃的事情发生。
只是他们即便出逃,朝廷却也有手段去招募那些人口稠密之地的百姓前去担任屯兵。
只要人能节省些,去当三年屯兵带着二十几贯钱回乡,便能置办几亩良田,好好娶妻生子了。
这天下最不缺的,便是敢打敢拼的人。
想到此处,刘继隆拿起了五军都督府的奏表,找到了关于逃兵的内容。
果不其然,随着战事逐渐结束,加上军中裁汰了许多不想在他乡驻扎的兵卒,军队也逐渐稳定下来。
刘继隆看了看,过去三个月在裁汰了三万四千多兵卒的情况下,逃兵只有不到七百人,且还都是在裁军之前出逃的兵卒。
这种环境下,倒是有助于朝廷裁军,刘继隆也乐见于此。
“敕令,令有司准备成衣布匹及鞋靴,待来年元宵过后,正兵及屯兵、州兵尽皆发放战袄两套,粗布两匹,鞋两双。”
“民兵发战袄一套,粗布一匹,鞋一双,准其休沐三日。”
裁汰兵马后,需要的自然是安抚人心,发衣服及布匹鞋子,便是最能安抚兵卒军心的手段。
之所以发给民夫的数量要少,主要还是民夫巡察多在当地,任务并不重,待遇自然不可能一样。
吩咐过后,刘继隆便看向二人,见二人没有什么需要禀报的事情,随即便摆手示意二人可以退下了。
在二人走后,刘继隆便继续埋头处理政务,而离开汉王府的朱温,心情也不再像之前那般忐忑了。
人言知人知面,至少在他看来,刘继隆这种人应该不至于耍些手段来对付他这种毫无危险之人才是。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准备在家安心等待这件事过去。
想来刘继隆在得知豆卢瑑等人的阴谋后,很快便会将计就计的将他们铲除。
“愚笨之徒。”
想起豆卢瑑等人在宴席间所说的那些话,朱温忍不住轻嗤,而他的马车也在黄昏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
当暮鼓之声响起,整个洛阳城的行人都纷纷返回家中。
街道上除了负责打扫卫生的孤寡耆老外,便只剩下打更的更夫,以及巡街的金吾卫了。
时间不断推移,往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刘继隆与朝廷都在关注着新制度的推广与进行。
在以陇右官员为主的朝廷中,五军都督府与三司、都察院等制度开始不断推行。
南下的官员则是在接任后,立马开始对百姓介绍朝廷新的政令。
在了解了摊丁入亩和均田的两项政策后,百姓们对于登籍造册这种过往避之不及的事情则是态度不一。
少数的百姓开始登籍造册,并成功获取了衙门均给他们的田地。
其它百姓见状,也纷纷开始登籍造册,但由于江南地少人稠,百姓能均到的土地明显不如预计的多。
更多的土地,基本还是掌握在那些未受动摇的世家豪强中,不将其解决,江南的局面便无法改变。
刘继隆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着急,而是等到了十月中旬。
“呼呼……”
十月中旬,大旱下的洛阳也终于是下了场甘霖,虽然只是场小雨,却也让干旱许久的洛阳百姓喜出望外。
贞观殿内,李佾看着殿外的细雨,有些百无聊赖的将手中诏书取出。
诏书被杨公庆取走并递交给了刘瞻等数十名重臣,而李佾自己也叹气道:“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吧。”
群臣见他如此,心中除了失望,便再无任何情绪。
“退下吧。”李佾摆摆手,刘瞻等人见状纷纷躬身回礼:“臣等谨退……”
在李佾的注视下,刘瞻等人将诏书带走,随后等小雨渐渐停息后,这才赶赴了汉王府。
来到汉王府时,汉王府外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官员,他们基本都是陇右和关西籍贯,为的便是说服刘继隆接诏。
刘瞻他们刚下马车,本以为还是需要走入汉王府内劝说刘继隆的时候,却不想刘继隆竟然主动走出了汉王府,来到了乌头门下站着。
十二支长戟插在乌头门外,“汉”、“刘”旌旗不断在长戟上飘扬。
“参见殿下,臣等乞请殿下接诏书……”
当刘继隆出现,府外的上百名官员纷纷躬身作揖,而刘瞻等人也被打乱了节奏。
站在人群中的豆卢瑑、裴澈、张直方等人纷纷隐忍的看向刘继隆,只因他们已经从刘继隆的出现,看出了他的态度。
刘瞻与萧沟深吸口气,对视过后率先走向刘继隆。
官员们纷纷让开,站在最前方的则是大病初愈不久的高进达,以及暂代同平章事的李商隐,还有马成、尚铎罗、李骥、韩正可、张淮澄、张延晖、李衮师、陆龟蒙、张瑛等等位高权重之人。
在这其中,李骥表情尤为复杂,四十岁的他看向刘瞻等人,又忍不住看向站在乌头门下,台阶之上的刘继隆。
对于这么多年的禁足,李骥心底若是没有埋怨是不可能的。
只是随着前线捷报一份份往后方送来,李骥也渐渐麻木起来,心中更是惧怕刘继隆将自己禁足一辈子。
如今他得以解禁,还能亲自目睹这场景,心中已经没了遗憾,但他也明白自己与自家殿下的感情恢复不到曾经了。
想到此处,他不由得低下了头。
在他身旁,站着此刻担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马成、尚铎罗等人。
他们虽然穿戴紫袍,但谁都知道他们并不管事,早已淡出庙堂。
相比较他们,群臣更重视李商隐及韩正可、李衮师、陆龟蒙、张瑛、张淮澄、张延晖等青壮派。
“门下”
“咨尔太尉、汉王:朕每观上古之书,以尧舜为始者,盖以禅让之典垂于无穷,故封泰山,禅梁父,略可道者七十二君,则知天下至公,非一姓独有……”
“今遣持节、银青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刘瞻等,奉皇帝宝绶,敬逊于位。”
“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王其祗显大礼,享兹万国,以肃膺天命。”
“朕退居别宫,克终天年,永奉烝尝,以申诚敬。”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乌头门前,随着刘瞻将诏书内容诵读完毕,门外群臣纷纷仰视望向刘继隆,有的人希望他快些接诏,有的人则是希望他拒绝接诏。
面对众人注视,刘继隆却长叹一声,面朝群臣道:“诸公既以苍生为念,强孤承此大统,事出无奈,不得不受;然当告于天地二事。”
“其一,唐室宗庙,永享烝尝;其二奉陛下为唐王,子孙皆封郡王,世袭罔替。”
眼见刘继隆竟然说出要封李佾为唐王,且将其子嗣尽数封为郡王,世袭罔替时,李商隐等人不等豆卢瑑等人发作,率先躬身行礼。
李商隐更是走出,朝着刘继隆谏言道:
“圣人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今上为苍生故,禅大位于殿下,殿下虽欲报德,然不可隳坏祖制;且册封唐王,恐启奸佞非分之念。”
“臣谨奏:宜封今上为陇西郡王,许用天子卤簿,食实封万户,世袭八世而降等。”
“诸皇子授县侯,世袭四世而降等;宣庙诸子封县伯,世袭三世而降等;余宗室与陛下近五服者,以县男、乡君授之。”
“如是则恩礼兼隆,典章不紊。”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虑,李商隐等人最终在刘继隆制定的基础上,敲定了对李佾本人及李唐宗室的待遇。
这待遇比刘继隆此前承诺李佾的还要好,尤其是那些与李佾近五服的宗室们,基本都捞得了个从五品的爵位。
尽管不能世袭罔替,可俸禄却是实打实的。
刘继隆这么做,不仅是李唐宗室不会怨恨他,便是朝中许多旧臣都会为他说话。
不过在豆卢瑑等人看来,刘继隆此举只是假仁假义,他就应该继续维持唐统,才能回报朝廷对他的恩德。
“臣代今上应下此事,还请陛下接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