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9章 唐汉交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19章 唐汉交际 (第3/3页)



    刘瞻改换称呼,称呼李佾为今上,改成刘继隆为陛下。

    刘继隆见状,也恭敬走下台阶,双手从刘瞻手中接过了诏书。

    如此,大唐国祚自此而终,新朝大汉则冉冉升起。

    “臣刘继隆,奉诏!”

    “万岁、万岁、万岁……”

    群臣三称万岁,继而朝拜,刘继隆则颔首示意:“平身。”

    眼见刘继隆示意,群臣纷纷平身,而刘继隆也继续吩咐道:

    “敕户部、工部修葺上阳宫,待修葺过后,请陛下往上阳宫居住。”

    “如今朕暂居汉王府,改汉王府为行宫,待上阳宫坐落后,方在乾元殿即位。”

    “臣等遵旨……”

    眼见刘继隆吩咐好了所有,群臣纷纷应下,而刘继隆也转身往曾经的汉王府,如今的行宫内走入其中。

    “臣等谨退……”

    见刘继隆离去,群臣纷纷拜送,直到他身影彻底消失才纷纷离开此处。

    待到李商隐返回南衙,立马便下令在洛阳征募所有工匠、民夫,以最快的速度将城外的上阳宫修葺。

    上阳宫为唐高宗李治所修建,因为宫殿在洛阳城外,故此还被许多大臣谏言,认为不应该把如此奢华的宫殿放在城外,以免百姓见到徒增悲伤。

    不过群臣的劝谏显然没有作用,上阳宫不仅落地洛阳城外,还在几十年时间里成为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的居住之所。

    若非安史之乱后由于兵灾而毁坏,如今说不定还依旧矗立在宫外。

    正因如此,所谓上阳宫,留给李商隐等人的只有一个地基。

    原本的上阳宫规模宏大,整整用时四年才修葺而成,如今留给李商隐等人的时间不多,因此工部只能缩小宫室,将上阳宫设为周长二里,内有宫殿十二座,院落二十四处,花苑亭台皆有的简易行宫。

    饶是如此,造价亦不少于三十万贯,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不过即便如此,工部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在东畿之地开始募工。

    与此同时,得知刘继隆受诏的李佾只觉得如释重负。

    在了解刘继隆对他退位后的待遇后,他总算睡了个安稳觉。

    相比较他,回到府内的刘继隆则是在用膳过后找到了封徽。

    窗外天色渐暗,封徽带着几名侍女为他脱下衣服,为他洗漱干净后,才示意侍女们退下。

    夫妻二人坐在床榻之上,其中封徽跪坐着,刘继隆则是枕在她腿上,闭目感受着封徽熟练为自己头部穴位按摩,不由得感叹道:

    “二十四年功尘,如今总算是了却了此事。”

    封徽闻言轻笑,手上力道加大几分,感叹道:“耶耶若还在,见到今日景象,恐怕会喜不自胜。”

    “呵呵……”

    刘继隆的笑声略带几分疲惫,随后又渐渐安静下来,直到半盏茶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即位只是开始,某要做的还有很多,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也不容易。”

    “如今天下百姓经过数十年的战乱,所想的无非就是太平,而太平过后,想的便是增添衣食屋舍,让日子过得更好。”

    “某尚未入洛时便说过,若是能一统天下,必要以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今便是实现诺言的时候了。”

    他虽没有睁开眼睛,但封徽能感受到他说着这些话时目光灼灼,令人忍不住敬仰。

    “如今的天下,难道还算不上太平吗?”

    封徽没有纠结前一句话,而是着重在后一句话来询问。

    刘继隆闻言依旧闭目养神,可却轻微摇了摇头,紧接着说道:

    “某汉人虽控西域与中原,然辽东、三韩皆失,西南又有祐世隆这群南蛮在狺狺狂吠,尚不及强汉盛唐时。”

    “再说岭南、黔中、湖南等处群蛮四起,必须移民实土,才能将这些地方牢牢把控在手中。”

    “只是天下初定,不宜擅动刀兵,故此当先养百姓,再致太平。”

    他将他需要做的事情都说了出来,封徽听后双手略微迟钝,只因为他知道刘继隆为了让陇右重新繁荣,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

    “若是如陛下所言,真的要将辽东与三韩,乃至岭西、湖南、黔中及南蛮的地方重新收回汉家,不知要迁徙多少百姓前往,耗费多少钱粮赋税?”

    “确实会耗费不少。”刘继隆微微颔首表示认可,继而推测道:

    “若是要控制辽东三韩,必须与渤海、新罗开战,还需要荡平奚人和契丹人。”

    “先后起码要打四场大的战事,调动兵马不下二十万,而打下这些地方后,还需要迁徙最少五十万百姓才能掌握这些地方。”

    “西南的南蛮,恐怕需要三代人不断努力,迁入数百万人口进入南蛮,遍布黔中、湘西、岭西及安南等地。”

    “好在剑南、山南东、西两道有五百余万百姓,眼下便能先从黔中、湘西着手。”

    “倒是岭南道想要迁入百姓,只能从湖南、江西等处迁徙,略微有些困难。”

    “不过听闻此前江南战乱,不少百姓逃入福建,而福建可谓九山半水半分田,能耕种的土地不多,倒是可以将这些百姓迁往岭东和安南。”

    这个时代的福建,由于沿海许多平原还没有冲刷出来,故此能耕种的土地并不多。

    只要朝廷愿意出船出粮,迁徙福建百姓去安南与岭东的耗费虽然大,倒也不是不可能。

    “殿下雄心不减,只是还希望体恤民力,莫要劳苦百姓。”

    “自然……”

    封徽素来支持刘继隆,但眼下也不得不劝说起了他,可见他的这些计划十分宏大。

    迁徙数百万人,哪怕刘继隆口口声声说需要三代人来进行此事,但封徽还是担心刘继隆操之过急。

    只是刘继隆有自己的主见和打算,单说眼下四十万人口正在不断迁入岭南来说,他需要做的就是把剑南道及山南道的那些世家豪强都解决,随后发配黔中。

    黔中的情况,王建已经奏表了刘继隆,可以说被高骈经营的相当不错。

    但从当地的汉口和土蛮比例来说,刘继隆想要迁徙人口进入黔中的难度,比数百年后的朱元璋还轻松数倍。

    当地的苗瑶土蛮经过高骈的血腥镇压,死难者十数万计,许多河谷和平坝都被汉人移民占据。

    后来鲁褥月裹挟黔北百姓南下黔南,虽说大部分百姓都逃往了黔北,但也有少数在黔南安居下来。

    以王建奏表的黔中道人口,虽然尚未登籍造册完全,但汉口就至少三十七万,而苗瑶群蛮则在三四十万左右。

    三十七万汉口,想要养活王建所部万余兵马并不困难,况且黔北许多州县几乎被鲁褥月搬空,因此可以迁入十余万百姓来充实这些地方。

    以山南西道、剑南道和山南东道的世家豪强规模,只要牵连足够,迁入十几万人口并不算什么。

    至于史书上的那点恶名,刘继隆根本就不在乎。

    无非被骂几百年,等到几百年后的后人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时,自然会夸赞他。

    更何况他还不至于像武帝那般,将天下折腾的人口逃亡隐匿过半。

    想到此处,他轻轻拍了拍封徽的手:“早些休息吧。”

    “是……”

    在刘继隆示意下,夫妻二人很快便吹灭了烛火,安静休息了起来。

    倒是在他们休息的同时,豆卢瑑与裴澈、张直方等二十余人齐聚豆卢瑑宅邸之中,每个人都脸色难看。

    “工部的政令倒是不慢,不过区区两三个时辰,便已经开始招募工匠与民夫,开始在上阳宫勘察宫殿了。”

    豆卢瑑侃侃而谈,阴鸷的扫视堂内众人,同时补充道:

    “以工部的图纸来看,恐怕这规制不过王府大小的上阳宫,只需要两个多月便能匆匆完工,届时太宗基业便毁于某等手中了!”

    他这话令不少人动容,毕竟太宗已经成为了大唐的精神象征,这种话无疑能激起更多人的愤慨。

    “希真兄不妨开口,只要某等能做的,无有不允!”

    “是极!”

    “太宗基业,断不可毁在你我手中!”

    群臣七嘴八舌的说着,豆卢瑑眼见效果达到,当即便沉声说道:

    “刘继隆此举,倒也算是帮了某等大忙。”

    “上阳宫在城外,只要某等动手,便能轻易带天子南下。”

    “南边的事情,某也已经安排好了,只要能离开洛阳,便能重建大唐。”

    在场众人,有才之士甚少,大多都是群不得志的臣子。

    如今见豆卢瑑什么都安排好了,他们也不疑有他,纷纷颔首表示信任。

    豆卢瑑见状,只是与众人说道:“某需要诸位联络诸位所联系到的那些有识之士,等待某贴发诸位宅中,便是某等动手之时!”

    “眼下东畿兵马不过三万,其中两万分驻东畿各处,洛阳城内只有北衙六军及数千金吾卫。”

    “只要诸位按照某帖中所做,定能重挽大唐声势!”

    豆卢瑑说了许多,却根本没有涉及具体的内容,这让众人隐隐有些不安。

    但众人倒也清楚,事以密成,眼下他们只需要蛰伏便是。

    想到此处,众人刚刚放松心神,便见豆卢瑑拍了拍手。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数十名女子先后走入堂内,豆卢瑑则对众人安抚道:

    “某众人齐聚于此,若是没有宴乐,定然遭刘继隆鹰犬怀疑,还请诸位莫要怪罪。”

    世家聚宴这种事情自中唐以来十分常见,更别提豆卢瑑他们这不过区区二十几名官员的聚宴了。

    豆卢瑑这番话说进众人心底,纷纷不再抗拒,自顾自与身旁女子推杯换盏,交头接耳,好不快活……

    瞧着他们接受,豆卢瑑则是看向角落处的画师,画师见状开始提笔,将宴中众人尽数画在了画卷上。

    只是口头应诺,豆卢瑑可不会这么放心,他必须留下证据才能裹挟众人,以此防止有人密告刘继隆。

    想到此处,豆卢瑑脑中不由得想起了今日刘继隆在汉王府乌头门下接诏的景象,胸中怒气愈发高涨。

    他侧目看向正在弹琵琶的两名女子,呼吸粗重:“汝二人,随老夫来。”

    两名女子不敢反抗,只能抱着琵琶与豆卢瑑走向了角落的屋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