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熬老头战术虽然无耻,但是有用 (第2/3页)
看完后,放到偏殿政字橱窗去,永久保存。
“看赏。”朱翊钧挥手,示意冯保把早就准备好的紫微少宰星,赏赐给梁梦龙。
这是早就准备好的恩赏,甚至连梁梦龙的生平,都已经镌刻在了金牌之上,巴掌大,一斤重,满绿翡翠,另有三十六枚满绿蛋面,传家之宝。
朱翊钧也不知道赏赐这位影子尚书些什么东西好,梁梦龙宁愿做影子尚书,也要把海漕做到极致,他甚至不想进步,只想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
他和潘季驯有着很多很多的相似,当初潘季驯完全可以在六部弄个工部尚书做做,但他一头扎进了绥远的沙丘之中,这一走就是十年,至今也没有想要更进一步的想法。
梁梦龙、潘季驯仍然不是个例,在之前,还有陕西总督石茂华,明明可以回京做个明公,偏偏扎根西北,要把自己手头的事儿做完。
这些人都是忠臣,忠于自己的内心、灵性。
没什么好赏赐的,那就给足够传家的宝物好了。
朱翊钧从来不是一个口惠而不实,给臣工们画大饼的君王,对于尽心做事的臣工,他愿意力所能及的给足够的功名利禄酬谢他们的忠诚。
梁梦龙看着面前的赏赐,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真的不是为了这份恩赏,才尽心做事,他就是想给大明看病,把大明治好,人在人间走一遭,总要留下些什么,证明自己来过。
但这份恩赏他又不能推辞,也推辞不了,张居正和戚继光携手入宫推辞,都没推掉。
“臣叩谢陛下隆恩浩荡。”梁梦龙行了大礼,接受了皇帝的恩赏。
“那梁爱卿接受了朕的恩赏,朕还有一急务,请梁爱卿分忧。”朱翊钧看向了曾省吾,才又转过头说道:“大司马年事已高,精力难以为继,此次对播州杨应龙用兵之事,梁爱卿帮大司马协理此务。”
就像当初谭纶找了曾省吾做继任者,曾省吾现在找到了梁梦龙,这次的任事,既是委派也是考验,做好了,梁梦龙就从影子尚书,变成了国朝大司马。
梁梦龙久经官场,听明白了陛下的安排,再拜俯首说道:“臣遵旨。”
他在辽东打过仗,在做蓟辽总督的时候,和戚继光一起打过仗,他会骑马,符合兵部尚书的所有要求。
朱翊钧仔细盘算了下播州之事,至此才算是放心下来,戚继光反复告诫皇帝,动武之前,要先考虑输了怎么办。
为了避免输的局面,新式火器是一方面,委派重臣督办是另外一方面,杨应龙应该死而无憾了,皇帝出动了新式火器和两位国朝重臣来对付他。
杨应龙要感谢大明皇帝的重视,因为这样,他会死的更快,更没有痛苦。
廷议还在继续,这个共议制,虽然仍然没有脱离强人政治的草台班子,但决策效率极高,扯头发的事情很少,大臣也都是快言快语,不绕弯子,不打机锋,用最快的速度,处置着一件件国事。
不快不行,皇帝那头儿,奏疏不过夜,效率高的出奇,廷议若是慢了,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臣等恭送陛下。”群臣再俯首,送皇帝离开了文华殿,四个小黄门将龙椅搬下了月台,等明日廷议后,再进行升座。
凌云翼有话要说,拉住了张居正,二人在文华殿下的丹陛广场前,说起了悄悄话。
“陛下不善驭下之术,元辅之前讲筵,可曾讲授?”凌云翼的语气绝不是诘问,经过了上一次申时行被扛进文华殿之事,张居正的恭顺之心,凌云翼是真的看到了,真的很恭顺,连弟子都很恭顺。
“未曾。”张居正也是有些忧愁的说道:“不是我不讲,是陛下不肯听。”
现在张居正有些后悔,当初该教陛下一点驭人之术,他现在活着,他可以做,但他要是没了,陛下不善此道,恐怕会吃很多亏。
“算了,陛下有陛下的考量,而且这也不是教就能教会的,有些亏,还是得自己吃。”凌云翼思索了片刻,还是决定不做什么了。
过了年陛下就三十了,三十而立,路毕竟要陛下亲自去走。
“也是。”张居正放下了担忧,和凌云翼又聊了许久关于迁民之事。
迁民是为了人口增长,如果没有天变,在万历维新的大环境下,大明应该迎来一波人口大爆发,但天变之下,只能缓慢增长了。
在万历五十年,要有2.5亿人至3亿人口,才能满足陛下扩张的需求,迁徙百姓到辽东、到南洋,都是为了腾出位置,滋生人口。
“先生和凌次辅所虑,完全是多虑了。”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休息了一刻钟后,看了两刻钟的杂报,等到了文渊阁的奏疏。
凌云翼有小本呈送,就是不走正式奏疏流程,甚至陛下不必回复的悄悄话。
凌云翼坦言,他觉得皇帝有点不善驭下之术。
“只是当下朝臣,都是倭患虏变之后,筛选出的忠君体国之辈,不必用而已。”朱翊钧朱批了这封小本,是不需要,不是他不会。
他在小本上写道:把那聪明伶俐之人的腿打断。
驭下之术,不是什么难学的本事,他就是不懂,没人教,只要把《世宗肃皇帝实录》看完,也就懂得如何驭下了,驭下也算是家学了。
世宗皇帝的一生精于算计,哪怕身居西苑,依旧对朝堂具有绝对的掌控力。
世宗肃皇帝《宝训》共计二十四卷,世宗宝训就是道爷的家学,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里面记录了世宗皇帝与臣子奏对,圣旨等内容,是祖宗成法的重要构成,包含事亲、待外戚、尚俭、朝纲等等内容。
世宗皇帝《实录》共五百六十六卷,记录了大明发生的大小事件。
如果觉的实录太长了,可以只看宝训,如果觉的宝训太过枯燥,也不想学,就看一看林辅成的《南洋游记》,照样可以学习驭下之术。
这驭下之术,说起来千头万绪,但南洋游记,将其归总为了一句话:把那聪明伶俐之人的腿打断。
大明对南洋进行开拓,除了椰海城、马尼拉等总督府驻地之外的地方,都是无序的,总督府根本管不到的地方,复杂的斗争之下,诞生了许多残忍、冷酷而有用的规则。
林辅成被流放南洋的时候,观察过很久的种植园,在种植园里,对待聪明伶俐的奴隶,庄园主通常就一种办法,那就是把腿打断。
这人越是聪明,就越是能够明白苦难的来源,就越容易在奴隶之间,四处煽风点火,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或者振臂一呼,或者鼓噪声势,蛊惑奴隶逃亡或者暴乱。
即便是惧怕危险,不会做这些,这些聪明伶俐之人,也会想方设法的逃亡。
所以,南洋庄园主们,会对每一批奴隶进行观察,遇到聪明人,就直接把他腿打断,而不是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奴隶。
庄园主们更加倾向于使用那些残暴不仁,没有什么想法,只知道对下压榨,孔武有力之辈,充当奴隶头子,管理奴隶。
这样一来,再加上饿肚子这些手段,庄园主们才能高枕无忧。
林辅成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千山万水,走访了数百个种植园,终于明白了庄园主们为何会这么做。
奴隶之间也有朘剥,一旦身体出现残缺,无论才智多么的傲人,都会被欺辱,被欺辱就没有任何的威望,振臂一呼、鼓噪声势、揭竿而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