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4章无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104章无声 (第3/3页)

室。窗外飘来烤红薯香,他在地上画了条抛物线——弹道轨迹。

    转机来自一批捐赠物资。海外华侨送来精密仪器,开箱发现配件全是锡制。捐赠代表正是小李的俄文老师伊万诺维奇之子。

    备注栏写着:替父归还五十年代所借实验材料。

    郑干事亲自给小李解手铐。年轻人第一句话是:“该修熔炼炉了,炉衬蚀穿了。”

    生产继续,但锡料危机未解。新到的锡锭纯度不够,镀槽总是析出杂质。

    老周看守仓库时发现蹊跷:废料场总在半夜冒烟。他带人蹲守,逮住几个附近村民——他们在熔化牙膏皮。

    “城里收废品的教的办法。”村民交代,“熔成锡块能卖高价。”

    调查组顺藤摸瓜,在城里废品站查出成吨锡块。站长供出上线:某军工配套厂采购科长。

    案子移交给安全部门。郑干事却突然病休,他办公室的花盆里挖出烧剩的账本。

    生产恢复正常时,厂区多了条标语:节约一厘钱精神。收集废旧牙膏皮成了新任务,工人们下班都捏着瘪牙膏管。

    小李设计出回收装置,用余热熔化牙膏皮。锡烟呛人,但镀槽再没断过料。

    年终表彰会上,小李被评为“节约标兵”。奖状是他用锡箔纸烫的字,阳光下亮得刺眼。

    雪化时,荣誉室那块锡锭被请进博物馆。替代品是工人用牙膏皮熔铸的新锭,表面刻着八百个职工姓名。

    开春后订单更多了。电镀车间却突然停产——锡槽出现诡异结晶,像冰冷的白色珊瑚。

    小李查遍资料,在伊万诺维奇的笔记角落找到小字:低温电镀需防锡疫。

    解决方案简单到可笑:加根铜棒进槽。结晶慢慢消失时,全厂都松了口气。

    只有老赵盯着那根铜棒发呆——那是从退役高射炮上拆下的瞄准具。

    生产线重新轰鸣。弹壳镀着均匀的锡层,像边境线上沉默的白桦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