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4章 乡试考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04章 乡试考题 (第2/3页)

者,岂非法久而弊生,事因而势异乎?”

    破题即点明主旨,引用经典,而又直面问题。

    若是一般考生,必先大量铺陈经典,不敢直指时弊。

    黎诉却反其道而行,展现出不畏权贵的风骨。

    黎诉虽然还没有进入官场,但他已经想清楚自己走什么之道了。

    这题能出现在乡试,结合师父所言,他知道当今陛下想从科举中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什么党派之争?他只是陛下的忠臣!他要坚定地做实业,搞事业。

    黎诉又继续落笔,“夫土地者,生民之所依也。古者井田之制,一夫百亩,所以均贫富而安天下也。从古至今屡有限田之议,然终不能行者,盖利益之根深,而变法之难成也。”

    黎诉从历史角度分析土地问题的由来,指出历代改革失败的根源,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写到此处,黎诉稍作停顿,思考对策,单纯恢复古制自然不可能,必须有所创新。

    他想起历史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虽最终失败,却有可借鉴之处。

    “今欲均土地,安民生,非徒复古制也,当因时制宜。臣愚以为:一曰清丈田亩,使隐田无所遁形;二曰限之以制,一品官毋过千亩,庶人毋过百亩;三曰溢额者分授佃户,官给补偿;四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以增可耕之地……”

    黎诉的对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特别是“官给补偿”一条,考虑到了实施的可行性,非纸上谈兵之辈所能及。

    最后在结尾部分写道, “然法非难立,难在实行;令非难下,难在持久。若得清廉之吏,真心为民者任之,则不出十年,野无旷土,国无流民,仓廪实而教化可兴矣。”

    黎诉既提出了解决方案,又指出了执行的关键,思路之缜密。

    黎诉写完这篇毫无倦意,反而神采奕奕。

    黎诉稍作休息,用了些干粮清水,便开始处理前六题。

    这些题目对他而言虽然太过简单,但他并不敷衍,每一题都精心作答。

    《论语》“君子喻于义”一题,他不仅阐释经义,更结合刚才的策论,论述为官者若只知求利而忘义,必导致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