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种子的约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三十三章 种子的约定 (第3/3页)

“这是最好的结尾,”他对着镜头说,“没有台词,却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得比任何剧本都清楚。”

    傍晚,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分食重阳糕。糕上的兰草纹是用北非的枣泥画的,甜里带着点沙质的粗糙,像沙漠与山林的味道在舌尖相遇。新疆老艺人的儿子突然站起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爹的颜料盒,现在装着青峰山的泥土,他说这叫‘故事不分家’。”

    夏听听望着坡上的新苗标记,每个标记旁都插着块小木牌,写着种子的来源地。风过时,木牌轻轻碰撞,发出类似“3-2-5”的节奏,像陆明远在远处喊“开机”。她突然明白,所谓约定,从来不是静止的承诺,而是让种子带着彼此的印记生长——青峰山的兰草会带着北非的沙质基因,北非的“和平草”会染上东方的温润,就像那些流动的故事,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夜色降临时,时光故事馆的灯串映着满墙的种子地图。夏听听在访客登记册的新一页写下:“今日,种下第一万颗跨洲种子。”旁边贴着张孩子们画的漫画:地球戴着兰草编的花环,每个大洲都伸出只手,共同捧着颗发芽的种子。

    窗外,新播的种子在泥土里悄悄酝酿。夏听听知道,明年春天,这里会冒出奇异的兰草——有的叶片带着沙漠的金边,有的花瓣沾着雨林的露珠,却都在风里唱着同样的调子。而她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片坡,等着看这些种子如何把约定长成现实,把远方的故事,种成眼前的风景。

    老槐树的铜铃在夜里轻轻响了一声,像在为这些种子,盖上时光的邮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