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风波暗涌,手艺传心破迷障 (第3/3页)
指在竹圈上摩挲着,那粗糙的竹篾边缘还留着张桂兰初学时常有的毛刺。老人的眼眶慢慢红了:“我不是怕教,是怕他们学了皮毛就自称大师,坏了手艺的名声。”
“所以才需要您这样的老匠人来把关啊。”陈雪拿出一份数字档案的样品,上面不仅有步骤分解,还有周明讲解的“手感秘诀”——比如“编到第三圈时要松半分,让竹篮有弹性”,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经验,“我们建档案不是为了替代传承人,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背后有您这样的匠人在坚守。”
这时,周明的徒弟小郑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快递盒:“师傅!您看!这是非洲发来的竹编样品,他们说学了您的‘波浪纹’编法,改良了当地的储物筐,还特意寄来感谢您呢!”
打开盒子,一只竹编储物筐躺在里面,非洲特有的粗犷纹路里,果然藏着周明独创的波浪曲线。周明拿起竹筐,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熟悉的纹路,突然叹了口气:“原来我的手艺已经走到非洲了……”他抬头看向陈雪,“档案的事,我配合,但每条视频都得我亲自审核。”
雨过天晴的新展
风波过后,博物馆决定举办一场“匠心守真”特展,把那些曾被恶意质疑的手工艺品和背后的故事公开展出。开展当天,天空放晴,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展区里,给每件手作都镀上了一层暖光。
特展最特别的是“对比展区”:左边是机器仿造的蕾丝、木雕、刺绣,右边是对应的传统手作真品。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对比——机器蕾丝虽然工整,却没有手工蕾丝那种自然的蓬松感;仿冒木雕的纹路深浅一致,缺少手工雕刻的灵动感;批量生产的刺绣图案模糊,远不如手绣的丝线有层次。
“原来差别这么大!”一个年轻女孩惊讶地对比着两件青瓷,“手工的釉色里有星星点点的光泽,机器做的就很呆板。”她的母亲则在一旁给她讲解:“这就是‘匠心’的魔力,是人用心和时间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一样。”
在互动区,周明大师带着孩子们编竹蜻蜓,老人粗糙的手掌握着孩子稚嫩的小手,竹篾在他们手中翻飞,很快就变成一只只展翅的蜻蜓。顾文霞大师的苏绣体验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试试那根神奇的银针。
陈雪和张桂兰站在展区中央,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相视一笑。张桂兰指着墙上的电子屏,上面滚动播放着全球网友发来的祝福视频:非洲部落的孩子们举着木雕向镜头挥手,秘鲁的编织艺人展示着新作品,法国的蕾丝工匠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你看,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怕挑战。”陈雪轻声说,阳光照在她脸上,眼里闪着光,“就像这些手作,经历过风雨,反而更有味道。”
张桂兰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角落那尊非洲木雕面具上。经过雨水的洗礼,面具上的图腾纹路愈发清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希望的故事。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那是学会编竹蜻蜓的孩子在欢呼,清脆的笑声在博物馆里回荡,像一串被风吹响的风铃。
傍晚闭馆时,陈雪收到了阿莫斯发来的照片:非洲部落的工匠们正在搭建新的工坊,墙上挂着“兰心手作友好合作基地”的牌子。照片里,夕阳的金光洒在工匠们的身上,他们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陈雪把照片分享给张桂兰,两人站在空荡荡的展区里,看着那些在暮色中渐渐安静下来的手工艺品。它们沉默地伫立着,却仿佛在低声诉说: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会有风雨,会有波折,但只要人心还在,匠心不灭,那些流淌在指尖的文脉,就永远不会断绝。
夜色渐浓,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颗颗守护文化的星辰。陈雪知道,这场关于手艺的守护战只是一个开始,但她和张桂兰,还有全球的手艺人一起,已经做好了准备——用匠心作笔,以岁月为墨,在传承的长卷上,继续书写属于手作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