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6章 观影和选片人拜访(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26章 观影和选片人拜访(求订阅!) (第2/3页)

下,有人就把放映室里的灯给关了,紧接着,一束光打在了前方的荧幕上,画面从模糊到清晰,很快就出现了字幕。

    《没有航标的河流》

    右下角小字:根据叶为林荣获首届全国中篇一等奖的同名改编

    导演:吴天鸣

    编剧:叶为林

    主演:李维、陶玉玲

    摄影:朱阳、姚卓

    ……

    影片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上山下乡”年代,潇水上放排人盘老五的故事。他身处底层,却古道热肠,救助落难的老干部,成全青年石牯与改秀的自由恋爱,在湍急的时代洪流与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展现着中国普通劳动者坚韧的生命力、朴素的道德观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

    全片84分钟。

    当放映结束,灯光重新亮起时,陈浮生内心已有了清晰的评价:这是一部充满泥土气息和时代烙印的文艺片。吴天鸣导演在人物塑造上显然倾注了心血,盘老五的侠义、吴爱花的坚韧、石牯的倔强、赵良的朴实、改秀的纯真,个个形象鲜明,跃然银幕。影片对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的呈现,堪称“朴素而真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但同时吴天鸣没有把握好那个度,他在群像刻画上用力过猛,导致真正的主角盘老五的视角和心路历程反而被削弱,观众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情感代入点。这使得影片更像是散点透视的风俗画,而非聚焦个体的命运交响曲。

    如果有后世观众的话来说,那就是容易出戏!

    当然如果用创汇电影来解读它的话,陈浮生很难给它一个及格分。

    因为它的年代乡土特色,对于老外来说,反而是一道不易跨越的文化理解门槛。

    “小陈,这电影你怎么看?”

    放映结束的第一时间,石副局长就问了陈浮生这个问题。

    “很朴素,也很真实。”陈浮生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见陈浮生的回答没有到自己想听的点子上,石副局长干脆问得直白了一点:“能给国家创汇吗?”

    “这我也不清楚,但是可以先安排在香港上映,看看效果。”

    闻言,石副局长心里有谱了。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在这方面陈浮生更加‘专业’一些,所以想听听他的见解。

    放映室里的灯光重新亮起,免费看了一部电影的众人也都没有吝啬自己的掌声。

    “陈导,大家都知道你在电影创汇方面是专家,现在大家都走了,你也客观真实的点评一下我的电影呗。”

    待大家看完电影都离开后,吴天鸣特意找到陈浮生,单独向他请教了一下。

    而且还补充了一句:“不用顾及我的面子,我想听听实话,放心,我不会生气的。”

    陈浮生知道吴天鸣要来问自己,所以他也才没走。

    此时见吴天鸣态度如此坦诚,便也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从群像塑造的亮点到主角视角薄弱的缺陷,从真实年代感的还原到可能存在的观影门槛,一一道来。最后,也将对石副局长的建议重复了一遍:“……所以,先在香港上映,摸一摸底,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先在香港上映……”

    吴天鸣咀嚼着这句话,陷入沉思……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

    “陈组长。”

    “童冮?”陈浮生寻声望去,见是自己秘书,于是紧接着问道:“找我有事吗?”

    “打扰了,陈组长。”童江走进来,快速报告道:“局里来了位外国友人,叫马克·穆勒,由新闻社的同志陪着,说是专程来找您的。”

    “马克·穆勒?”

    陈浮生先是疑惑,但是很快就记起来这人是谁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亚洲的选片人。

    之前也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将《斗牛》送去了威尼斯。

    陈浮生猜测这人估计也是听说自己的电影杀青了,所以才来的。

    正如之前戛纳电影节的亚洲选片人老李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情报来源。

    当然最主要的也是本身陈浮生拍电影的这个事,它就不是什么秘密,更不需要保密,只要是有心人愿意打听,还是很容易掌握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