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定枢·三台立极·同泽凝魂 (第2/3页)
他的华语还带着点生硬的拐弯,但每个字都像石头砸在地上,实实在在,“七十九起!有争水源的,有争草场的,有华人商贩和土著猎户互相看不顺眼的,都按同泽的规矩,一碗水端平,调解妥了!这是新拟的‘跨族生产合作社’章程,”他掏出一卷鞣制过的兽皮,“请主阁准许!让黑皮肤的兄弟和黄皮肤的兄弟,手掌搭在同一张犁耙上,汗水流进同一块田里!肩膀扛着同一根钢钎,在同一个炉膛前锻打咱们的未来!”
胡泉微微抬手,示意三人起身。他的目光像无形的线,掠过阶下侍立的李文渊、张子轩、陈启明、刘德华四人。连同台上的郑玄、李冰冰、韩元,阶下的王天行,加上胡泉自己,这九个人,就是同泽社最高决策的心脏——纶枢阁!
“纶枢阁今日,议三件大事!”胡泉从宽大的玉案上拿起三份文书,纸张摩擦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第一件,郑玄同志的《社员考核细则》。细则定了,考核优等的同志,授予‘同泽勋章’!不只是个名头,勋章持有者,有资格优先参与咱们新建的国营钢铁厂、纺织厂的分红!这是实打实的甜头!”
“第二件,李冰冰同志的‘海外宣讲团’计划。一百人,十路,深入南洋虎狼之地!需要护航。从咱们海军里,抽调十艘最坚固的‘伏波级’炮艇随行!这事,我亲自协调海军司令部。”
“第三件,韩元同志的‘合作社章程’。好章程!要钱!十万龙元启动资金。政务院这边,德华同志?”
金瓯院使司刘德华的手指,早已习惯性地拨弄起他那把油光水滑的紫檀木算盘。噼啪的算珠撞击声,和殿外隐约传来的钟声混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
“主阁,”他抬起头,眉头习惯性地微蹙,“十万龙元,能从新南威尔士铁矿这个月的特别税里挤出来。只是…得分三期拨付。第一期三万,最快也要下个月中才能到账。”他话锋一转,眉头舒展开,露出一丝精明的笑意,“不过嘛,臣昨天刚和悉尼总商会的陈会长喝了杯茶。他们商会,愿意无偿捐赠两万龙元!条件嘛…就一条,合作社第一批采购的纺织机械,得用他们商会代理的英国‘兰开夏’牌。”
“不行!”韩元猛地抬头,脖子上的兽骨项链哗啦一响,黝黑的脸上肌肉绷紧,“合作社的根,得扎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机器,必须用咱们炎华自产的!军械局的老张师傅,带着徒弟们熬了三个通宵,把缴获的英国老机器改过了!新的小型轧棉机,专门适应土著兄弟的操作习惯,比那‘兰开夏’省力三成!价钱还便宜!”
李冰冰纤细的手指轻轻叩了叩手中的竹简,发出笃笃的轻响:“这事,宣化台可以出面,在下一期《晏清报》头版开个专栏,就叫‘国货当自强,合作路更广’。既讲清楚合作社选用国产机械的公平公开,又能替咱们新生的炎华工业扬名立万!一举两得。”
胡泉点了点头,指尖移向第二份文书,语气沉了几分:“爪哇那边,约翰国领事馆最近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放毒。说咱们同泽社‘强拉土著青年当炮灰’!冰冰同志,这盆脏水,怎么泼回去?”
李冰冰不慌不忙,从袖中抽出一卷色彩鲜亮的蜡染布,哗啦一声抖开。布上不是文字,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爪哇风情漫画:肥头大耳的约翰国领事,正鬼鬼祟祟地把一箱箱贴着骷髅标志的鸦片,贴上崭新的“救济粮”标签。旁边站着一位胡子花白的土著长老,手指着领事,旁边配着土著语的文字泡(下面有华文小字翻译):“炎华军给我们盖遮风挡雨的学堂,约翰老爷只‘赏’我们烧脑子的毒药!”
“三百份这样的漫画,”李冰冰的声音带着冷意,“已经快马加鞭发往南洋各埠的侨领和土著酋长手里。另外,请郑玄同志从土著老兵里,精挑十位口才好的、立过大功的,组成‘亲历者宣讲队’。下一趟船,直发伦敦!让他们去参加那个万国博览会,当着洋人的面,亲口讲讲,咱们同泽军是怎么教他们认字、给他们治病、带他们过上好日子的!”
郑玄立刻接话,胸有成竹:“人选已定!领头的叫阿吉,断龙峡战役的爆破英雄!这小子不光能一字不差地背下《同泽三论》全文,更绝的是,他学会了用克虏伯重炮的瞄准镜看星星!让他去伦敦,讲讲咱们同泽军里的星星和炮镜,震一震那些洋老爷!”
议事一直持续到正午。阳光从大殿正中直射下来,光柱里尘埃浮动。胡泉拿起那方沉甸甸的龙纹玉玺,饱蘸了赤土朱砂的印泥,在三份最终敲定的文书上,重重地按了下去。噗!噗!噗!三声闷响。鲜红的“同泽”印文深深嵌进纸背,甚至在那坚硬的玉案表面,都留下了淡淡的红痕,像三颗刚刚种下的种子,牢牢地嵌进了袋鼠国广袤的土地里。
“肃纪府不能闲着,”王天行按着剑柄,突然开口,声音像剑刃划过铁鞘,“三台新立,千头万绪,难免有虫蛀鼠咬。昨天有同志密报,南边有个县的铨衡台主事,考核时屁股坐歪了,偏袒华人旧识。臣请亲自带人下去,查个水落石出!”
“准!”胡泉目光转向韩元,“协和台派个得力副使,跟天行同志一起去。必须得是深孚众望的土著同志,摸得清根底,看得懂门道。”
韩元黝黑的脸上露出敬意:“蒙太爷爷!部落里最老的智者,一百零三岁了!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没有他不认识的。各部落的图腾密码都在他心里装着。谁家图腾柱上多刻了一道不该有的痕,少了一道祖宗传下来的纹,他一眼就能看出不公!”
日头偏西,金色的光芒变成了温暖的橘红,斜斜地铺满了紫宸殿外的广场。纶枢阁九位成员,肃立在刚刚落成的“同泽坛”前。坛基方正,上面矗立着三根灰白色的花岗岩石柱,分别刻着“铨衡”、“宣化”、“协和”三个遒劲的大字。每根柱子顶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