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346章 征服只需要一场会议的时间 (第1/3页)
“诸位老师、教授……”
洛珞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整个会议室:
“夸父逐日方案的核心逻辑,在于利用毫秒级的瞬时压缩与约束,点燃聚变之火,我们将绕开稳态维持的世纪难题,寻求一条脉冲式点火的可行路径。”
洛珞开篇就扔了个王炸出来。
谁都知道目前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思路是——稳态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
他们的EAST东方超环、日本的JT-60U、欧盟的JET、美国的美国DIII-D……
而且他们去年才刚刚把EAST完全建成,今年刚实现>100秒千电子伏高温等离子体放电,验证稳态运行能力。
那可是全球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为ITER预研的核心平台。
结果现在告诉他们,要换方向了?
会不会太激进了点?
要知道他们06年才通过谈判进入的ITER,虽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商业性十足,但包括他们,欧、美、日、俄、韩、印,这七个国家,共同的计划,总归应该是更靠谱一点。
目前除了美国还在调试阶段的NIF,和侧重X射线辐射驱动靶丸内爆的法国激光兆焦耳装置LMJ外,可还没有谁把主要方向放到脉冲式点火上。
会不会还有点太大胆了。
不过洛珞可没有顾及这些人怎么想,他开始阐述方案的整体框架,即便有问题,相信他说完后,也能回答大半了。
当提到关键的“液态LiPb三合一”冷却/增殖/流控系统时,台下那位身材敦实、眉宇间总带着思考褶皱的周建军教授,身体微微前倾。
他是国内流体力学界顶尖的人物,与复杂多相流和湍流打了半辈子交道,尤其精于液态金属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建模——这正是基于N-S方程的硬骨头。
洛珞的讲述触及了该系统的精髓。
“……为了应对第一壁材料界面浸润-热传导-抗冲击的瞬时强耦合冲击,我们设计了一套非线性的主动流控逻辑。”
洛珞的激光点移向构型图侧翼复杂的回路示意图和一串参数矩阵:
“其核心,是对液态金属在强磁场、超高温差、毫秒级极端形变下,流体力学行为的精准预测和控制。”
他展示了一张色彩斑斓的拓扑关联图。
“关键在于构建液态金属膜态沸腾抑制、最优磁压分布窗口与流场稳定性的动态平衡。”
洛珞的声音依然平稳,但每一个术语都像精确的凿子,敲打在周建军的心坎上:
“我们在微观层面考虑了两相界面的界面张力突变、金属液滴在强场中的雾化和再凝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瞬态局部热阻扰动对整体传热的放大效应。”
周建军的眉头锁得更紧了。
洛珞并非在照本宣科,他是在用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将最深奥的流体力学复杂性具象化。
就如同当初万院士所说,能把N-S方程运用到如此程度,除了洛珞也不会有别人了。
他们甚至有种感觉,这不像是一场工程立项的首场方案讲解会,而是他们去参加了一场数学物理方面顶尖的大牛报告会,讲的全是干货。
周建军甚至下意识地从西装内袋掏出随身携带的便签本和一支钢笔。
“请看这里”
洛珞放大了一张布满复杂曲线的图表:
“这就是方案推演出的核心逻辑之一:动态安全场频率干预下,撕裂模不稳定性指数与局部流速-压力调控因子对热峰值衰减的响应曲面。”
“我们必须在这个狭窄的多维窗口内寻找最优控制点,以维持毫秒级的等离子体磁笼柔顺性。”
“曲面?窗口?”
坐在周建军旁边、同样研究高温流体动力学的赵海波教授忍不住低声喃喃。
他之前也曾在顶级期刊上拜读过洛珞关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应用的高深论文,但眼前的应用场景,其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洛珞似乎听到了低语,目光投向了他们这个区域。
“这个响应曲面的底层动力学,是基于修正的、引入磁流体耦合效应和快速相变项的N-S框架。”
洛珞解释道,激光点落在图上一条关键的临界曲线上:
“传统的建模方法在如此极端的时空尺度上会崩溃,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嗯,可以称之为‘物理直觉引导下的拓扑降维近似’。”
凡是解答不了他为什么会如此设计的地方,统统用物理直觉、科研直觉掩盖过去,这点他十分纯熟。
当初在数学上,就没少这么干,他老师陈教授,甚至陶哲轩、布尔甘等人也都被他这个说法唬的一愣一愣的。
“它牺牲了部分普适性,但抓住了主导系统在点火瞬间稳定性的核心矛盾——就是这条‘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的临界曲线。”
他将几个极其复杂的三维曲面叠加图清晰地展示出来。
“哗啦!”
周建军手中的钢笔突然掉在桌面上,发出一声轻响。
不过他自己都未察觉。
他的眼睛死死盯着白板上那幅图像——那是他毕生追求的流体力学难题的核心图景!
将如此极端环境下的多物理场耦合用近乎简洁的几何拓扑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