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提前十年问世的《流浪地球》 (第2/3页)
子昂:一个经历过黄金时代繁华、又在地球停转后的冰封末日挣扎求生的“老冰棍”。
他身上浓缩着旧时代的记忆和新时代的坚韧,是末世下普通人的脊梁,可以担任叙事者,带着观众经历地下城的变迁。
韩朵朵:韩子昂领养的孙女,代表了成长于末世冰封的一代,她可能成为联结年轻人希望与叛逆的关键人物。
她的视角可以展现地下城的教育、生活,以及青少年对头顶那颗巨大木星的恐惧与好奇。
只是适合他的角色,还没有想好。
正常来讲肯定是原剧本中刘启的角色最适合他,不过就像《源代码》开拍前,他费尽心思给陆星衍重新设计身份,果然不负期望,接连两个S级任务。
他对《流浪地球》的期望更高,这里面的科技树,哪怕是掉下几片叶子,也足够这个时代的人们受用不尽了。
所以,这个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慎之又慎,可不能马虎了。
“我同意!”
刘慈欣连连点头,眼中带着激动:
“这些人物方向非常契合故事的灵魂。”
“刘培强在空间站的坚守、与家人情感纽带的脆弱性;韩子昂这种底层人物身上的历史厚重感和黑色幽默;韩朵朵面对末日时独特的希望感……这些都是把宏观史诗具象化的重要支点。”
而除了剧情和人物设定外,关于布景和道具,同样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前确定。
道具组提出了第一个技术性难题:“洛总,温总,大刘老师,原著中地下城生态、行星发动机的运行场景极其庞大复杂。”
“比如,‘地下城生态链展示’、‘行星发动机内部涡轮结构’这些场景,如何设计才能在3D视角下既保证科学的可信度,又能带来视觉冲击?我们现在需要考虑布景和CG配合的极限。”
洛珞仿佛早已深思熟虑:
“实景与特效深度融合,部分有代表性的地下城街区可以用实景搭建,结合大面积的立体投影背景和窗口外的虚拟城市景观,构建层次感,至于行星发动机内部……”
他顿了顿,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流形引擎”驱动的画面:
“‘流形’引擎核心解决视差补偿后,我们可以设计超震撼的内部镜头——巨大的涡轮转子在眼前转动,被3D放大的金属构件带着冰冷的压迫感,金属氢燃料输送管如同巨兽的蓝色血管脉动。”
“焦点转换间,宏大的工程奇迹与微观机械的运动同时呈现,这是传统2D镜头无法达到的临场感。”
另一个工作人员接着道:
“那外部场景呢?木星危机爆发,空间站视角下地球被巨大木星引力捕捉的场景?还有那关键的、点燃木星氢气的计划?”
木星危机,这赫然就是这次电影的主旋律了,也是特效组的重中之重。
相比于《源代码》里只有多次重复的爆炸场面,虽然做的很好,但过于单一。
如果能把这里的特效做好,那才是真正意味着国产科幻的崛起。
“这就是‘流形’的炫技时刻了。”
洛珞眼中闪烁着技术狂人独有的光芒:
“想象一下:镜头穿过冰冷的宇宙空间,空间站的全貌在眼前展开;然后镜头猛然俯冲,掠过巨大的空间站机械臂,最后定格在刘培强面部的特写头盔视窗玻璃面罩上——”
“巨大的木星红斑几乎占据整个背景,红棕色风暴的纹理清晰可辨,地球则变成木星旁边一颗渺小的蓝色玻璃珠。”
“这种深空中的巨大尺度对比,只有在3D环境下才能带来最极致的心理冲击,至于点燃木星……”
洛珞目光扫过编剧们和刘慈欣:
“那段将是全片的视效高潮,全球行星发动机集体过载,射向木星的等离子光柱,在空间站引燃木星大气后爆发的席卷地球表面的巨大蓝白色火风暴!”
“‘流形’引擎的实时立体渲染能力,会让这片火海带着焚毁一切的能量从银幕上‘扑’向观众,形成真实的视觉温度!”
事实上,光是洛珞的描述,已经让在座的编剧们甚至连刘慈欣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这种技术主导的奇观展现,让他们对原著的精神有了具象的期待。
就连刘慈欣也不例外,作为故事的创作者,他必须要承认,文字有文字的美,但要是能通过这么先进的技术,具象化的呈现出来,那将是多么壮阔啊。
而另一边的编剧,也是趁着今天洛珞好不容易在场,打算一口气把问题都问完,继而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洛总,原著里关于‘抽签’进入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