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功臣封赏! (第2/3页)
股不妙的预感。
如此,自然都是默不作声,尽量不说话。
赵策英向下扫视一眼,暗自摇头。
“江卿。”赵策英继续点名。
其他人不中用,也唯有江卿的意见可供参考。
“宁远侯与镇南伯,功绩相差不大。”
江昭平和道:“英国公亡故,腾出了正二品的侍卫马军司指挥使。此外,宣徽北院使亦是正二品官位,或可一人一职。”
“至于枢密副使之职,就暂且空着吧。”
一方面,侍卫马军司指挥使、宣徽北院使都是正二品官职,但枢密副使之职仅有一人。
偏生顾廷烨与王韶二人,谁人功高功低,还真不好说。
顾廷烨统兵绕后,自是大功一件,但王韶统帅边疆半年之久,在正面战场调度军队,也是劳苦功高。
两人之功绩,肯定有一定的差距,但要说有多大差距,其实也就那样。
关键,两人实职上也没有太大差距。
也因此,让谁入枢密院都不太行。
另一方面,这次封赏的“主角”是大相公韩章。
大胜归来,即将致仕,百官之首,三道buff迭在一起,韩章就是绝对的“主角”。
若是有人入了枢密,未免有抢风头的可能。
既是如此,便暂时空着枢密院的位置。
不久便是军改。
这一次的军改,肯定得流些血,自然会有人腾出新的枢密副使的位置。
届时,一并入枢密院主事即可。
赵策英领会意思,了然点头。
“张鼎何赏?”
“可任一司都虞候.”
熙丰四年,五月初十。
宣德门。
朱漆铜门,禁军肃立,五步一人,肃穆非常。
凡文武大臣,皆朱紫披身,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九寺寺卿、御史谏官、五监祭酒、翰林学士,一一齐至。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斥候来报,估摸着还得要一两柱香。”
赵策英抬着两杯清茶,一杯递了过去:“喝口茶,慢慢等吧。”
“谢过陛下。”江昭一礼,捧过茶水,抿了一口。
一时间,君臣二人皆是捧着茶水,目视眺望。
一炷香左右,地面微震。
淡淡的马蹄声响起,越来越重。
官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小黑点”,越来越大。
不一会儿,“小黑点”化作几百将士。
“吁!”
“官家?”
老远就望见了皇帝以及百官,韩章连忙勒住缰绳,撩袍下马。
其后,几百人将士有样学样,亦齐齐下马。
“老臣韩章,拜见陛下!”韩章风尘仆仆,持手一礼。
“臣等拜见陛下!”几百人齐齐下下拜高呼。
“大相公不必多礼。”
赵策英朗声一笑,迎了上去。
此谓:帝临郊野,亲迎凯旋!
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垂手抚膝,目光平视。
“宣——”
“拓疆功臣觐见!”
一道独属于太监的尖锐嗓音传出。
以大相公韩章为首,拓边主官,相继入殿。
“臣韩章,率拓疆文武,叩见陛下!”韩章迈步一礼,声如洪钟。
其后,拓边主官齐齐一礼:“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
赵策英大手一挥,起身立于丹陛,向下扫视:“自古以来,燕云皆为汉土。自太祖皇帝定鼎中原,燕云十六州始终悬而不定,几度征讨,皆是抱憾而归,故土沦丧胡尘。朕承大统以来,此恨锥心蚀骨,今终得见貔貅踏破云朔!”
“此等功绩,非以重赏,昭告天下不可。”
仅是一刹,就有太监持诏走出,宣诏道:
“门下,制曰:
朕惟柱石之臣,当勒鼎彝;耆艾之功,宜标竹帛。
内阁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卫国公韩章,器识弘远,谋猷经国。总十一万貔貅而摧辽骑于雁门,旬日间复汉唐旧疆四州。雪澶渊之耻,固北疆金汤,此卿不世之功!
特晋魏国公、添食邑六千户,累赐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赐辽东骏马二十乘,蜀锦千匹,黄金千两,良田百顷于西京。
特赐殊典,允荫子孙三人,可荐进士功名,荫补官职。
特授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赠御笔题字,书【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两代定策安邦元勋,功存社稷,可谓社稷重臣】。
予入朝不拜之权,许坐于殿上,不必下拜。
敕建“定北碑”于郊野,命史馆纂《燕云平辽录》,以彰殊荣。
於戏!
国之干城,社稷柱石。
钦哉惟懋!
故此昭示,咸使闻之。”
诏书念毕。
文武百官,齐齐扰攘,议声不绝。
无它,这一通封赏,实在太重!
重在四大封赏:
其一,魏国公,食邑一万五千三百户。
一万三千户的食邑!
这是百年国祚以来,文武大臣中独一档的存在。
说句不中听的话,就算是死人,追封到一万户以上食邑的都是少之又少,更遑论活着就封一万五千三百户?
赏赐重否,一目了然。
其二,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三大荣誉性封赏。
太师,三公之首。
中书令、尚书令,三令之二。
无一例外,都是顶级的荣誉性封赏。
莫说是活人,就算是死了的大相公,也不一定能搞到这样的荣誉搭配。
其三,御笔题字。
这更是重量级封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