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穷的卖儿卖女 (第2/3页)
”
“而且随着黄巾起义,朝廷也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无法再顺利收税。”
“于是在汉献帝时期,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的曹操,就恢复了职田制度。”
“按照品级不同,给官吏划分职田耕种。”
“之后这个制度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天下大一统的到来,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
“京畿附近最为繁华人多地少,朝廷在京畿周围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划给官吏当职田。”
“于是改成了京官发钱粮,地方官员继续给职田的并行制度。”
“到了宋朝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富庶、交通便利的地方,直接发钱粮。”
“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继续划分职田。”
“元朝制度非常混乱,但在官员俸禄方面,依然仿照的唐宋制度。”
朱标疑惑的道:“那大明为何发钱粮布帛,不分职田呢?”
马钰解释道:“我猜,应该是没那么多土地分给官吏。”
战乱年代,土地基本都是丢了又夺回来,夺回来又丢失。
唯一能稳定占据的,也只有应天这一块地方。
但应天是朱元璋的命根子,自然不能拿这里的土地给官吏当职田。
其他地方不稳定,说丢就丢了,划分给官吏当职田人家也不愿意啊。
发钱粮布帛,就成了最好的办法。
属于是战乱年代的权宜之计。
朱标恍然大悟:“我懂了,现在大明一统天下,是不是也会采用职田制度?”
马钰颔首道:“等天下真正稳定,你爹大概率会重启职田制度。”
原本历史上,朱元璋在洪武十年重启职田制度。
但随着朱棣当皇帝,大明的很多制度开始改变,职田制度也逐渐被淘汰。
具体是在什么时候被废除的,已经无法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职田制度是在明朝被废除的。
朱标点点头,沉思许久才说道:
“我以为目前恢复职田制度利大于弊。”
马钰眉头一挑,问道:“哦,为什么?”
朱标解释道:“职田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但它的优点实在太突出了。”
直接帮朝廷解决了官吏俸禄问题,缓解了财政压力。
大明刚刚一统天下,经济还没有恢复,财政是非常不健康的,无法负担官吏、军队的俸禄。
“现在大明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划分职田。”
“等过上二三十年经济繁荣起来,朝廷财政转好,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改为以钱粮发放俸禄。”
“而且采用职田制度,你刚才说的恢复乡官体系,也有了施行的基础。”
马钰笑道:“不错,你的这个想法很务实,特殊时期就要采用特殊之法。”
“不只是官吏的俸禄可以用职田制度撑过去,军饷也一样。”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府兵制?”
马钰颔首道:“对,府兵制。”
“现在大明地多人少,有足够的土地来搞府兵制。”
“尤其是北方人烟稀少,之前我们商议的是搞人口迁徙,平衡两地人口。”
“但大批量迁徙百姓,必然会引起反弹。”
“搞府兵制就能避免许多麻烦。”
“把南方籍的士兵家属迁徙到北方,朝廷给他们分配土地定居。”
“府兵自备军械粮草,朝廷可不废一粒粮养活百万大军。”
“贞观年间国库岁入三百多万贯钱粮,朝廷还能有结余,多赖职田和府兵制度。”
“而且府兵的战斗力,纵观整个历史都是排在前三的。”
“大明想要开创更大的功业,以后仗还有的打,搞府兵制可以说一举多得。”
府兵战斗力远超募兵,原因很简单。
府兵是当兵的时候,一次性分配几百亩地。
地到手子子孙孙都有了保障,就算第二天战死也没关系。
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说的残酷一点,府兵制就相当于是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一次性买断士兵的生命。
在当兵那天就说好了的。
报名当府兵,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个交易。
至于会不会有人报名,这根本就不用怀疑。
朝廷要真说当兵就分几百亩地,报名的队伍能从北极排到南极。
永远不要怀疑土地在华夏人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在当兵那天开始,大家就做好了死的心里准备。
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升迁,乃至获得爵位封赏,改变家族命运。
因此他们比较遵守军法军纪,也敢打敢战敢死,往往能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唐朝鼎盛时期,府兵几百人就敢向几千几万敌军发起冲锋,关键还能打赢。
但是等到府兵制崩坏,唐朝开始搞募兵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