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无题 (第2/3页)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甚至汉武帝穷兵黩武,还不分贫富来了好几波竭泽而渔。
即便如此,到了西汉中后期,地方依然出现了很多豪门大户。
然后汉成帝被儒家洗脑,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施行‘仁政’,主动放弃了削弱豪强的政策。
只用了几十年,朝廷就干不过地方了。
西汉执行了一百多年的政策彻底失败,为东汉的豪强政治埋下伏笔。
自己根据历史总结出来的,迁徙加诸姓混居之法,比起西汉的政策强的也有限。
能执行多少年真的不好说。
马钰的这一番分析,是指出了宗族兴起的本质。
如果能针对这一点拿出更好的办法,或许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宗族问题。
想到这里,他目光再次看向马钰,问道:
“基于你方才所言,朝廷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化解宗族问题?”
马钰说道:“宗族兴盛是一系列问题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在秦朝建立的时候,宗族就已经死了,只不过到现在都没有埋。”
“反而因为世家政治的结束诈尸了。”
“现在大明要做的,就是挖个坑将它埋了。”
这个说法倒是很新鲜,朱标沉重的心情都放松了不少,脸上重新浮出了笑容:
“具体说说都有哪些问题。”
马钰叹道:“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我先给你说一个新概念吧。”
新概念?朱标顿时就兴奋起来,今天这一趟真没白来啊。
马钰接着说道:“这个概念叫人身依附。”
“具体来说就是,单个的人是脆弱的,必须依附于某个强大的人或者组织,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朱标接话道:“这个你之前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抱团生存,于是就有了国家。”
马钰说道:“对,但是单个的人直接依附于国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马钰解释道:“小国寡民,朝廷有能力直接管理每一名百姓,左右每一个人的命运。”
“这种情况下,人是依附于国家的。”
“但如果是疆域数千里,人口几千万的大国呢?”
“朝廷不可能直接管理百姓,真正决定百姓生死的,是下面的官吏或者世家豪强。”
“官吏毕竟是朝廷任命的,如果他们能代替朝廷,好好管理百姓那还好说。”
“可事实上,从古至今衙门就只有两个任务,约束百姓不让他们乱跑,然后就是收税。”
“一个县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每天要发生多少事情?”
“靠衙门那几个官吏,能处理的过来吗?”
“百姓生活中遇到难题,找谁来解决?”
“他们找谁,就是依附于谁。”
“所以百姓只是名义上依附于朝廷。”
毕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这就是大义,但也只有一个大义名分。
“事实上百姓真正依附的,是能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人。”
“在汉唐时期,他们依附的是世家。”
“世家消亡后,他们依附于宗族。”
朱标恍然大悟:“所以你一直强调,要拓展衙门的职能,就是和宗族抢夺百姓的依附关系。”
马钰颔首道:“不完全是,不过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朝廷管的越多,宗族的生存空间就越小。”
“但一个族群的构建,光有依附关系还不行。”
“百姓能依附于大明,也能依附于别的蛮夷政权。”
“真正要构建一个族群,需要一个纽带。”
“没有这个纽带,终归只是一盘散沙。”
朱标精神一振,终于说到他最关心的问题了:
“你以为大明该以何为纽带?”
马钰肯定的道:“文化。”
文化?
这个回答让朱标有些失望,他本以为马钰会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新思想。
没想到还是老生常谈。
不过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自己的要求有些过高了。
就算马钰凭空想出一种新概念作为纽带,难道就真的能适用大明吗?
反而是以文化为纽带,已经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是切实可行的。
但这么做也有难题。
“文化为纽带倒也不是不行,但之前你也说过,只有读过书的人才会产生文化认同感。”
“普通人大多是没机会读书的,要如何让他们产生认同感?”
马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文化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