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1章 其罪当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21章 其罪当诛 (第2/3页)

 “重新确立度量衡,此事之前确实是咱疏忽了。”

    “不过此事需暂缓执行,最好不要泄露一点风声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为什么?”

    朱元璋说道:“重新确立度量衡,就意味着要重新测量各地相隔的距离,要重新测量天下田亩数量。”

    “南方那些掌握土地的宗族士绅,是不会同意的。”

    “任何政策都需要人来执行,如果宗族士绅联合起来反对,度田是进行不下去的。”

    为啥他特意强调是南方,而不提北方呢。

    因为现在北方几省的人口加起来,也就七八百万。

    且还是元末争霸主战场,持续数十年的混乱,这里的秩序早就被摧毁。

    已经没有什么势力能够对抗朝廷政策了。

    相对应的,南方受到的波及就要小很多,也是宗族士绅势力最盘根错节的地方。

    朱标皱眉道:“历朝历代建国之初,都会重新度田清查人口,大明早晚也要这么做。”

    “岂能因为他们的反对,就放任不管。”

    朱元璋说道:“并非历朝历代都这么干过,宋朝因为豪强地主的抵制,就没有真正完成过度田。”

    “所以他们选择了全面放纵,但也放宽了对百姓的人身约束,用别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的南方的地主士绅势力,比起宋朝只强不弱,想要度田很难。”

    朱标这才知道自己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心中一沉道:

    “那怎么办?总不能真就这样不管了吧?”

    朱元璋冷笑一声道:“不管?怎么可能。”

    “不过需要先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没有反抗之力。”

    “等时机成熟,重新确立度量衡、清查人口,清丈土地,三项工作可以同时展开。”

    朱标点点头,说道:“您准备如何削弱他们的力量?仅靠财税案恐怕不行。”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而是说道: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你自己回去翻书,然后写一篇策论给咱。”

    “不要去问马钰,你要学会自己思考。”

    朱标恭敬的道:“是。”

    ——

    接着朱元璋就分别召见了李善长、宋濂等人,商议编写会计录以及重建国子六学的事情。

    会计录是唐朝率先开始编撰的,作为正史的补充,也是正儿八经的史学一部分。

    所以并没有人反对,此事顺利通过。

    至于让郗俊才、邓博通、高启三人担任编纂官,大家也都没有意见。

    前两个本身就是计官,还是国子监算学班的先生,算是专业对口。

    高启则是和宋濂齐名的大学者,且参与编写了《元史》,这完美的履历谁也不敢挑刺。

    儒生们则觉得,高启是代表儒家参与进来的,既如此也同样没有反对的必要了。

    反倒是国子六学,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正如马钰所言,国子六学其中四个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儒生们就差举双手双脚赞同了。

    他们有意见的则是,算学也配单独建立一所学院?

    这次都不用朱元璋出面反驳,戴罪立功的李善长就主动站出来,一一驳斥了他们。

    事实上,文官们也知道,想打压算学已经不可能。

    反对也只是习惯性的表明态度而已。

    见朱元璋已经决定要重建六学,也就顺势同意了。

    并且很快就拿出了章程。

    国子六学并不是全部都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几个主要城市。

    经过讨论之后,国子学放在了应天,太学放在了凤阳,算学院放在了洛阳。

    律学院朱元璋力排众议放在了长安。

    在南方一众官吏的争取下,四门学院放在了洞庭湖畔的岳阳,书学院则放在了杭州。

    如此四天后大致章程确定,朱元璋在早朝宣布了此事。

    不出意外,引起了朝野轰动。

    编写会计录的事情直接被忽视,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在国子六学之上。

    文人对此无不盛赞,陛下文治武功,必将开创盛世王朝啊。

    唯一有点不和谐的地方,就是有人对李善长负责此事提出了意见。

    但他们的意见并没有引起朝堂高官们的附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