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58 道义不容,除恶务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0358 道义不容,除恶务尽 (第2/3页)

有千余贯的钱帛,供给严武和几个仆人数年生活也是绰绰有余。

    张岱对此也并没有拒绝,他要真能把严武给教好了,给严家带来的帮助也不是简单的钱财能够衡量的。

    安排完严武这个小子,已经到了上午时分,接着又有门仆来报洛阳方面有人来到京中,业已引至前堂。

    张岱听到这话后,心中自是一喜,连忙快步来到前堂这里。堂中坐了十几人,见到张岱后纷纷起身相迎,口中直呼“阿郎”“郎主”。

    这些人都是之前安排在关东的人员,有张岱的堂兄张峪,门下张义、刘从愿,还有南霁云等等。

    “我还道兄等要下月才会入京呢,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一路奔波,想是辛苦。”

    张岱阔步走上前来,先一把握住堂兄张峪的臂膀,然后又向众人一一颔首,口中笑语说道。

    “行程缓慢也不过是多遭几分旅途中的辛苦,食宿都不如意,还不如早早到长安来,六郎你一定会精心款待、抚慰辛苦。我在途中这样激励大家,大家也都决定快马兼程的早日入京!”

    张峪嘴里笑语说道,其他几人也都纷纷点头道:“仆等都盼着阿郎相引去平康坊探一探京中声色风月呢!”

    “这又算得什么,且先入堂稍作歇息,午后咱们便转场!”

    张岱听他们这么说,便也哈哈笑道,旋即便招手唤来丁青,着其向平康坊去定下一座艺馆。

    众人一起入堂,各自坐定之后,便开始向张岱将关东的各种人事安排过去一段时间的运作和经营状况汇报一番。

    张岱在关东经营规模最大的,自然就是义造织坊。虽然灾情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些织坊仍在维持着运作,而且还招纳了更多的织妇做工。

    “如今各地的织坊全都运作良好,织妇们坊中做工,织成的布帛自给有余、兼养老幼。还有一些别州北迁丁力家眷陆续依附过来,如今魏州、汴州各聚织工近万,所造桑园已逾千顷,其余诸州也都颇成规模……”

    开元十五年的下半年,河北灾情爆发的愈发猛烈,尽管朝廷紧急抽调江淮租米百万石北上赈灾,但也毕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而在灾情爆发的过程中,张岱所缔造的这个织坊体系承纳了非常多的妇孺救济工作,活人数万,给河北灾民挺过灾情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开元十六年后,灾情有所缓解,过往接收的那些妇孺们也都陆续的回到了家庭生活和生产中去。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河南河北的丁卒因为异地赈济,而被安排到幽州等地进行屯边,他们的家眷眼下便仍然在织坊中进行做工。

    这些被安排北去的丁卒往往都是家无恒产的佃农与游食客户,在幽州屯垦足年后,便可以发还原籍,在其当地进行授田。

    所以如今的织坊在完成了救灾使命之后,如今仍然承担着一个帮助这些游食客户们往普通均田户进行过渡的责任。而这种成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