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60章 大宋,亡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260章 大宋,亡了 (第3/3页)

,都仅仅对二十岁至六十岁男丁征收。

    如此沉重的税收,造成了南宋特有的“生子不举”的现象。也就是说,生了男孩,直接溺死。生了女儿,倒是可以好好养大。

    没办法,男孩只要长大了,就要缴纳人头税,实在是支应不起。

    赵朔本来就缺人口,尤其是缺男丁,怎能容此事继续发生?

    干脆,一切人头税皆免!

    这对江南百姓来说,是多大的德政?

    哗~~

    孟珙话音落地,随着一众传旨官的传达,不知多少百姓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就要跪地谢恩。

    但是,孟珙的话语丝毫没停。

    更大的德政,还在后面!

    孟珙继续道:“其二,盐税直接从官盐中征收,不分州县,所有华夏子民,上等精盐十文一斤!”

    十文钱一斤盐,是什么概念?

    南宋官盐,一斤在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之间!

    如此黑心的价格,贫穷百姓根本就吃不起盐,甚至引发了福建的农民大起义。

    但赵朔看来,百姓吃不起盐,那是要影响健康和生产的。相对而言,盐税算什么?

    直接降到十文钱一斤!

    让那些私盐贩子,稍微走远一点,都无利可图!

    又是一大德政!

    噗通通!

    第二条刚刚讲完,百姓们已经齐刷刷的跪下了。只是不敢开口,恐怕影响到赵朔旨意的继续宣读。

    孟珙继续道:“其三,鼓励生育,禁止溺婴。生一男,官府奖励羊一只,粮一石,美酒五斤。生一女,奖励羊一只,美酒三斤。生育子女达到三人,免徭役。生育子女达到五人,田地赋税永久降为一成,并免徭役!”

    “其四,取消和买、和粜,官府所需向民间筹集的一切物资,都必须按市价购买。”

    “其五,宋朝交子,按市价兑成铜钱。半年后,不许再在民间流通。”

    “其六,商税……”

    “其七,海外贸易和商品专营……”

    “其八,报业……”

    “其九,移民……”

    “其十,府兵……”

    ‘其十一,科举……’

    “其十二,徭役……”

    “其十三,解除民间大部分兵器限制。除火器、弩、甲胄之外,不禁民间长短兵器。”

    宋国对外软弱无能,对内重拳出击,对民间的兵器限制极严。

    只有“弓、箭、刀、楯、短矛”,所谓“五兵”,可以私家持有。

    就这,还不包括临安。

    在临安,为了皇帝的安全,禁止官员和官兵外的一切人持有任何兵器。

    那百姓们还怎么习武?

    怎么培养百姓们的尚武之风?

    赵朔只禁“火器、弩和甲胄”,其余兵器,任由百姓购买和使用。

    孟珙一口气连说十三条,讲述着新朝和宋朝的不同。

    随着孟珙一条条的讲述,虞小九感觉身上越来越是轻松。

    往昔他苦惯了,虽然觉得大宋朝廷的税收有点狠,但绝没有现在这么清晰的认知。

    他更是没有想到,朝廷对民间有着这么多限制,限制着百姓的自由和血性。

    如今,这些苛捐杂税被赵朔一条条的免除。这些束缚的锁链,被赵朔一条条的砸碎。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啊!

    虞小九从没有感受到过,像现在这么轻松!

    他现在甚至有个强烈的冲动,把这些年积攒的所有钱都拿出来,找个女人,生个孩子。

    这孩子是定有福的!

    他的运气好,一生下来,就处在如此美好的朝代!

    岳珂现在也激动异常。

    “爷爷,您的在天之灵往下看一眼。虽然您守护的大宋没了,但您守护的华夏,获得了新生。华夏不但没有匍匐在胡虏的铁蹄之下,而且废除了苛捐杂税,砸碎了捆扎在百姓身上的重重枷锁。你知道了之后,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可惜,您早生了百年,没有生活在赵朔大王的治下。要不然,哪里会有什么风波亭?直捣黄龙算什么啊?世子的开罗之战的功臣名单里,未必没有您的名字!您甚至,可能打到西方的罗马去!”

    “不过,没关系,孙儿将继承您的遗志。我决定了,不管赵朔大王允许不允许继续在华夏为官,我都主动请缨,到西方去!虽然孙儿的能力远不如您,但斑斑青史上,未必没有我的名字!”

    岳珂想着想着,已经泪流满面。

    当然了,现在心中非常激动的不仅仅一个虞小九和一个岳珂。

    “谢王上隆恩,愿为王上效死!”

    “王上万岁!”

    “官家万岁,新朝万岁万岁万万岁!”

    ……

    赵朔在北方的种种举措,百姓们通过临安的小报得知了一些。但他们都明白,小报嘛,只是快,准不准就另外说了。

    他们从没有像现在知道的这么详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确定。

    孟珙宣读完旨意,全场百姓酝酿许久的情绪喷薄而出,欢呼声声,声若雷霆!

    稍后,赵朔宣布今晚金吾不禁后就下了城楼,在文武百官的引领下,进入了皇城。

    临安城内,顿时陷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之中、

    不知多少商人,在半价出售着他们的货物,图个喜庆。

    所有茶楼酒肆,全部爆满。

    百姓们在茶楼酒肆中,有议论各项政令,有什么发财的机会的。有打听哪里有好的武教头,可以学武艺,加入八旗军。有讨论赵朔新朝的科举,究竟会在江南录取多少名的。有议论移民乃至于西方的美姬的。甚至有人议论官家的长相,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凤之资,日月之表”的、

    勾栏瓦舍中更是爆满,不知多少文人挥毫泼墨,填写新词宣扬着新朝新政,请歌姬传唱,指望通过这种途径积攒声望,甚至是上达天听。

    到了晚上,更不得了,不知是谁起了个头,编炮(宋代的鞭炮)阵阵,烟花闪亮。“火树银花不夜天”,简直比过年的时候还热闹。

    有须发皆白的老者被烟花燎着了半截胡须,都哈哈大笑,说要沾沾新朝的喜气。

    全城上下,一片欢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