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章 大宋,亡了 (第2/3页)
“大宋受命之宝”,重重地盖在了圣旨上。
这枚大宋太祖赵匡胤命人刻制,用了二百七十四年,代表着大宋皇权的印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它将和另外七枚副玺一起,由赵昀派出的使者带着,八百里加急,送往临安,等待赵朔的接收。
大宋,亡了。
一个崭新的朝代,将迎来它的新生。
赵昀将这份《罪己诏》公告天下之时,别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吧,明州城内外一片哭声。
当然,第二天赵昀带着“天子八玺”的使者,到达临安之时,临安的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
各个报坊加印小报,整个临安城一片欢腾,各报坊乃至于众多报童们都趁机小赚一笔。
陈有财都做出决定,紧急将半价售卖的棉布,增加到一百五十匹。
毕竟,之前只是赵朔入住临安。
现在,赵昀都承认赵朔是华夏之主了,这是正儿八经的改朝换代啊!
庆贺活动,必须加码!
时光似箭,眨眼间,赵朔驾临临安的日子到了。
临安城,嘉会门外。
嘉会门是临安的正南门。从嘉会门经宽广的御街,可以直达皇城乃至于皇宫。按宋国的规矩,只有皇帝亲征,或者祭天归来,才能从此门入城。平时此门封闭,严禁任何人出入。
所以,嘉会门既是临安最大最为华丽的城门,又是最为不常开启的城门。
今天,嘉会门不仅两扇城门大开,而且三层朱漆城楼上披红挂彩,分外喜庆。
门前两侧的官道,更是垫以黄土,泼以净水,修的异常平整。
官道两旁广搭着彩棚,彩棚下拥拥簇簇着十二万临安百姓,绵延出五里之遥。
在这些百姓之前,则是宋国留在临安的八百一十七名大小官员。
他们没有身穿代表归降的素衣白袍,而是身着平民百姓的服饰,身穿蓝色四襈衫,脚蹬棉布鞋。
因为,赵朔早有旨意到,此次征宋,并非为了征服江南的汉人,而是解救。
“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留在汴梁的文武百官,既然主动投降,自然属于要被解救的汉人之列。
能不能当官暂且不论,至少不应以“降人”待之。
轰隆隆~~
巳时二刻,远方的官道上马蹄声如雷,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一支黑盔黑甲的骑兵部队,从远方疾驰而来,既如一道黑色的闪电般迅捷,又如同一道黑色洪流般不可阻拦。
“这就是王上的黑骑亲军之威吗?果然不同凡响。光看这气势,就比大宋那些殿前亲军强了不知多少倍了!”很多知兵的官员暗暗想着。
“止步!”
随着一声吆喝,三千奔驰的铁骑陡然止步,并且分作两列,站立在官道两旁。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队形不见丝毫散落,前后笔直得如刀削斧剁的一般。
如此令行禁止,三千人如一人,当真比起刚才那道黑色洪流来,还要可畏可怖。
然后才有一人头戴金盔,身穿玄金冷锻铠,骑着一匹淡金色的高头大马,在四十名甲士的护卫下,向前方缓缓行来。
“王上驾到!”
“臣等恭迎王上!”
临安近千名官员,齐齐跪倒在地。
史嵩之高举一个托盘,上面有着代表着大宋皇权的天子八玺,高声道:“王上为救江南百姓于水火,解黎民于倒悬,兴兵伐宋,如今大业已成,驾临临安。臣等以及临安军民百姓,真是欢欣之至,幸何如之!”
赵朔并未下马,只是左手微抬,道:“免礼!我有话对江南百姓言讲,头前带路。”
“遵旨!”
众官员起身,引领赵朔向前走去。
“恭迎王上!”
沿途百姓尽皆跪倒在地,恭迎赵朔入临安。不知多少人大着胆子,偷眼向着赵朔的脸上看去。
赵朔的面相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年轻。
赵朔称王十来年了,年龄并不是秘密,今年五十岁。但是,从面相上看,也就是三十四五岁的样子,威严、强大,而又雄姿英发,生机勃勃。
大约两刻钟后,赵朔已至嘉会门,登上了那三层朱漆城楼。放眼望去,前来迎接他的十二万临安百姓,已经尽收眼底。
赵朔朗声道:“众卿平身!”
“谢王上!”
自然有安排在人群中的众多传旨官,将赵朔的话语传递出去,十二万百姓这才站起。
赵朔道:“我之前早就有过旨意,此次伐宋,是为了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更准确地说,就是将江南的华夏百姓,从宋朝的各种苛捐杂税中解脱出来!将江南百姓从宋国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现汉唐的血勇和威风。孟珙!”
“在!”
孟珙在赵朔身后,高声答应、
赵朔道:“我的制度,和宋国有许多不同。你今天代表我,对百姓们说说吧。”
“遵旨。”孟珙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种替赵朔传旨的活儿,谁来都行。比如,经常给赵朔起草诏书的杨惟中就很合适嘛。
孟珙当然知道,赵朔让他来传旨,是什么意思。
无他,给他正名,不让他受委屈而已。
赵昀的《罪己诏》,已经说明,是大宋先对不起孟珙,孟珙才起兵造反。现在传的这旨意,则说明,孟珙投降赵朔,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孟珙不是乱臣贼子,而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孟珙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咳嗽了一声后,高声道;“王上诏江南百姓曰:新朝伊始,万象更新。今日,特将本朝与宋朝大致不同之处,告于尔等。其一,免身丁钱,丁盐钱。”
所谓“身丁钱”“丁盐钱”,都可以看做人头税。
身丁钱,名义上是百姓没有服徭役,就要缴纳钱财。但实际上却是身丁钱照出,徭役仍然要服,属于重复征税。
丁盐钱也是同理,名义上是向百姓交强行摊派官盐,一个男丁一年要买七斤官盐,不买不行。实际上,收了钱之后,或者直接不给盐,或者给半斤粗糙不可食用的盐巴。百姓要吃盐,还要另行出资购买。
这两个税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