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3章 荒谬的杀人动机(求票抽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493章 荒谬的杀人动机(求票抽奖) (第1/3页)

    DNA技术虽然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逐渐登上了刑侦办案的舞台,渐渐成为公安部门的一把大杀器。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就无所不能了。

    因为在此之前,有太多的旧案积案了,最难的不是利用DNA技术对这些悬案的勘查证据进行补检。

    最难的是如何寻找到尚未落网的犯罪嫌疑人的DNA样本,和证据进行比对,从而锁定目标。

    一般有的放矢的话比较好办,但针对那些目标完全不确定的案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全国联网的DNA数据库。

    这样就能不受地域限制地进行匹配比对了,大大提高效率。

    但问题在于,全国十几亿人口,根本不可能去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库。

    即便后来DNA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检测成本还是非常高昂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会录入DNA信息的,基本都是那些涉及命案的服刑人员。

    而黄牛乡那个高中生的案子,就是和后来建立的数据库有关。

    周奕想起来,一七还是一八年的时候,当时省里内部开过一次分享座谈会,就是关于接入全国DNA数据库的相关工作。

    当时身为档案管理员的老周同志也去听了,就坐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里。

    台上的主讲人分享了一个利用DNA数据库,侦破一宗近三十年前的积案的案例。

    说是西北某省在八十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被害后被弃尸于自家牛棚。

    案件迟迟未能侦破,唯一的有效线索,是法医在被害人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些带血的皮肤组织。

    基本可以认为,是被害人临死前抓伤过凶手而留下的。

    但是警方始终未能找到可疑的嫌疑目标。

    零四年的时候,当地警方对保留样本进行了DNA检测,同时又对被害人所有的关联人,都进行了样本检测。

    结果是,没有一个样本和证据样本是相匹配的。

    于是案件再度搁置。

    直到十二年后,在跨省市的DNA数据库联网之中,邻省办案人员意外发现,当地某市在半年前收监的一名犯人,和多年前那宗案件的证据样本存在亲缘关系。

    于是警方立刻重启案件,展开调查,最终顺藤摸瓜,找到了这名在押人员的父亲,经过DNA鉴定比对,确认他就是当年那起案件的凶手。

    而此时,距离案件发生,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

    凶手被捕的时候,也已经是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办案人员对凶手进行了审讯,才从对方口中得知了一个荒诞无比的真相。

    三十年前,凶手是个收黄豆的贩子,平日里走街串巷,下乡收黄豆,然后专门供给乡镇上的豆腐作坊。

    这活其实也就是挣个辛苦钱,因为当年的主要粮食类型是国家通过粮油站收购为主,但实际情况是收购有限额,供需不平衡。

    所以大部分农民种的粮食其实需要自己解决售卖的问题,才有了这种职业的存在。

    案发当天,凶手徒步经过被害人居住的村庄,其原本的目的是想收购一些黄豆。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加上被害人的家靠近当时的一条主路,因此凶手去的第一户人家,就是被害人的家。

    原本凶手见对方家里没大人,是准备走的。

    正好看见被害人在做功课,就随口和对方聊了两句。

    就是这短短的两三分钟,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凶手问被害人,看你这么用功,学习成绩一定不差吧。

    被害人回答,挺好的。

    凶手问,那能考上大学不?

    被害人回答,考大学肯定没问题。等到时候大学毕业了,自己就能找份好工作,到时候就可以把爹妈和小妹都接到城里过好日子了。

    但刺激到凶手的,并不是这句话。

    凶手说当时自己感慨了一句,要是别的小孩也跟你一样用功读书,能考上大学就好了,以后也能过上好日子。

    然后,被害人随口回答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凶手觉得他是在侮辱自己,于是就动了杀心。

    被害人说,大家念的都是一样的书,在他看来那些学习不好的,要么是天生脑子不好使,要么就是自己不好好读书。既然这样,那凭什么他们以后能跟自己一样过上好日子。

    这话完全是句大实话,而且身为好学生有优越感说这样的话也很正常,唯一的问题就是可能不太好听,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直抒己见了。

    就是这么一句话,刺激到了凶手。

    原因也很简单,被害人望子成龙,但他儿子却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他儿子多年之后,光荣入狱了。

    凶手说,他当时认为被害人看不起自己,故意这么说的。

    于是趁对方没有防备的时候,用随身携带的秤砣,砸向了对方的后脑勺。

    在文化程度低下的人群中,“看不起”这三个字,几乎等同于一封战书。

    为了挽回面子,十有八九都得争吵,甚至动手。

    除了农村以外,还有个因为“看不起”而大打出手的人群,就是小混混。

    周奕当片警的时候见过,两帮小混混打得脑浆子都快出来了,原因仅仅只是“他瞥了我一眼,我觉得他看不起我”这种荒唐的理由。

    主讲人提到的这个案例也是如此,实际上凶手根本记不清楚,当时是否有提到过自己儿子。

    如果没有,那就压根不存在被害人“看不起他”,进而羞辱他的可能了。

    所以凶手和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社会关系,加上没有目击者,这案子就成了无头案。

    直到近三十年后,通过DNA数据库才找出了真凶。

    主讲人当时并没有详细展开该案件的细节,所以案发地点、具体时间、被害人及凶手的详细信息这些都没有具体提及。

    因为当时的主题不是案件,而是DNA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

    因此,周奕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浅,毕竟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点。

    今天在车上听到之后,才觉得听着似曾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