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2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江东鼠辈得其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352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江东鼠辈得其名 (第3/3页)

婴孩的哭声戛然而止,睁着泪眼惊恐四望。

    这一幕,在江东各地不断上演。

    不知从何时起,“辽来”二字,竟成了止儿夜啼的咒语。

    “阿母,张辽是何模样?”

    一总角小儿怯生生问道。

    老妇人神色凝重:

    “那张辽身高八尺,面如重枣,眼若铜铃。”

    “手持一杆长戈,骑白马如飞,杀人如麻!”

    小儿吓得钻进被窝,再不敢出声。

    至此,“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此诞生。

    ……

    吴王宫内,钟鼓齐鸣。

    孙权高坐主位,紫髯微垂,面色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

    凌统身披素甲立于武官之首,腰间白绫未除,显是仍在父丧之中。

    “逍遥津一战,诸将用命,虽有小挫,忠勇可嘉!”

    孙权环视众臣,声音沉厚,“凌操将军力战殉国,追封都亭侯,谥曰‘刚侯’。”

    阶下顿时一片肃然。

    凌统出列,单膝跪地,甲叶铿锵:

    “臣代亡父,谢大王恩典!”

    孙权微微颔首,又道:

    “凌统临危护主,忠勇无双。”

    “擢升偏将军,增部曲六百人。”

    因为凌统的三百亲兵全部战死,所以孙权为了补充他,把原来的数目给他增加了一倍。

    但须要注意的是,这里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不是说孙权要给他六百人。

    而是允许凌统募兵的时候,可以多募六百人。

    这就是东吴的授兵制度。

    将领们可以自己主动征募士兵,然后士兵的军饷、甲胄维护、兵器的提供都由将领本人承担。

    吴将如果想要养兵,就只能努力打仗,抢夺战利品。

    同时,为了防止将领们尾大不掉。

    每一员将领的募兵数目都是有限度的。

    即你在征募了一定数目的士兵后,就不能继续征兵了,否则便是违法。

    这也是为什么孙权说要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的原因。

    凌统再拜: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大王厚恩。”

    “潘璋临阵斩逃兵稳军心,加封溧阳都尉。”

    “吕范、宋谦力战不退,各赏金百斤。”

    “贺齐接应有功,拜奋武将军。”

    孙权一一封赏完毕后,忽又想起陈武尸首还未能带回,不由悲从中来,叹道:

    “唯陈子烈将军.孤对他不起……”

    话音未落,殿外忽传急报。

    “报——陈将军灵柩已至秣陵东郊!”

    孙权猛然起身,紫髯微颤:

    “备驾!孤当亲往祭奠!”

    秣陵东郊,白幡如雪。

    陈武灵柩停于新筑墓穴之旁,棺椁上覆盖着吴王亲赐的战袍。

    三千白甲军士列阵四周,枪戟如林。

    忽闻鼓乐哀鸣,孙权素服而来,身后跟着文武百官。

    凌统见那棺椁,想起当日陈武为护主而死的惨状,不由虎目含泪。

    “子烈!”

    孙权抚棺大恸,“痛失股肱,如折孤一臂也!”

    众臣见状,无不落泪。

    张昭上前劝道:

    “大王节哀,陈将军在天之灵,必不愿见大王如此。”

    孙权拭泪,亲自执绋引柩。

    当棺木缓缓入土时,忽有亲兵捧上一柄断刀——正是陈武临终时所持。

    孙权持刀泣曰:

    “此刀随子烈征战十余载,今当陪葬!”

    孙权与陈武的关系非常好。

    主要因为陈武非常敬重孙权,对他忠心耿耿。

    在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士时,孙权便再是无情无义,也忍不住为之悲痛。

    孙权正欲将断刀放入棺中,忽似想起什么,转头问侍从:

    “子烈生前最宠爱的那个会弹琴的姬妾何在?”

    侍从低声答道:

    “回大王,正在府中守灵。”

    孙权紫髯微动,沉声道:

    “传孤令,赐她白绫三尺,随子烈同去。”

    此言一出,满场文武俱惊。

    张昭手中笏板“啪嗒”落地,顾不得拾取,急步出列:

    “大王不可!”

    “活人殉葬乃蛮夷陋习,中原早废数百年矣!”

    这里张昭刻意提到中原早就废除了这个陋习。

    言外之意,中原之外的地方依然存在活人殉葬的仪式。

    这也是孙权为什么会理所当然的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

    因为江东就是存在活人殉葬的陋习。

    事实上,除中原外,其他许多地方的文明都还不算开化。

    比如历史上的诸葛瑾,小妾生的儿子不养,直接遗弃。

    这在当时的江东人看来,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举动。

    因为这保证了正妻与嫡长子的地位。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北方不仅仅是生产力较南方更为发达。

    就连思想文明,都遥遥领先数百年。

    孙权眉头一皱:

    “子布何出此言?”

    “子烈生前最疼此女,令其地下相伴,岂非美事?”

    张昭苦口婆心劝道:

    “昔年秦穆公以子车氏三良殉葬,致使秦国无才,军力下降。”

    “以致无力东征,《黄鸟》之诗至今闻者落泪。”

    “秦国因此失士人之心,终至衰微!主公欲效此愚行乎?”

    吕范亦出面跪谏:

    “魏武子病笃时命嬖妾殉葬,其子魏颗却将此女改嫁。”

    “后与秦将杜回战,见一老人结草绊倒杜回,方知是妾之父报恩。”

    “足见天道好生,请大王三思!”

    孙权甩袖冷笑:

    “尔等只知引经据典,可知将士们要什么?”

    忽转向陈武长子陈修,“汝为嫡子,以为如何?”

    陈修伏地颤抖,半晌方道:

    “父父亲生前确最宠爱琴姬”

    凌统在武官队列中看得真切——

    陈修说这话时,其弟陈表在旁暗扯兄长官袍,却被陈夫人狠狠瞪了一眼。

    当夜,吴王府书房,孙权独坐案前。

    烛火摇曳间,张昭被秘密召入。

    “子布可知孤今日为何坚持己见?”

    孙权沉声问道。

    张昭叹息:

    “老臣斗胆猜测,大王是要做给活人看。”

    孙权紫髯颤动,沉声点头:

    “正是如此,逍遥津新败,将士离心。”

    “孤就是要让武人知道——”

    “跟着孙仲谋,生享富贵,死极哀荣。”

    “可这代价.”

    “一个婢妾罢了!”

    孙权冷笑,“陈夫人早嫌此女争宠,陈修怕分家产,那些武将们”

    说着,取出一卷竹简,“先生且看看今早各营联名上书。”

    张昭展开一看,竟是程普、韩当等老将联名请求厚葬陈武的奏章,字里行间隐约有“全其侍眷”之语。

    即武将们,大多支持让陈武的小妾陪他殉葬。

    这是为什么呢?

    在众人看来,死后还有亲人伺候,这就跟生前一样了。

    等于死后都有人陪伴,那黄泉路上就不会寂寞了。

    所以武将们大多是支持这一殉葬仪式的。

    次日,孙权正式下令,让琴姬给陈武殉葬。

    葬礼过后,孙权亲赴各营犒军。

    所到之处,将士们皆单膝跪地,声泪俱下:

    “愿为大王效死!”

    这就是孙权收买人心后的效果。

    他为了养士,让武将们效忠他,他不惜放低姿态与武将们相处。

    所以要通过让小妾殉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陈武的关爱。

    最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吴军将士们都对孙权这个行为十分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他效忠。

    因为在众将看来,孙权这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咱们风风光光的办葬礼。

    让我们死后也有人陪伴,真是太感动了。

    而陈武的家人呢?

    他们其实也对孙权这个行为十分感激。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规格的很体面的葬礼仪式。

    他们心里期待这个仪式,但抹不开面子,不好主动提出来。

    而当孙权办了此事后,可谓大块人心,大伙儿都高兴。

    但孙权这个行为莫说在现代,即使是在古代也是饱受批判的。

    因为此前说过,中原都已经废除这个陋习了。

    从汉朝初年废除,到明朝初年才恢复。

    这中间的一千多年间,明确记载的殉葬实例是非常少的。

    即便是封建时代,传统观念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的。

    比如东晋的史学家孙盛就对此评价孙权说:

    “孙权这个行为实在是缺大德。”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祸福报应都是有应验的,难怪孙权建立的国祚会那么短命。”

    “这不活该吗?”

    当然,你要站在孙权自己的角度,他与陈武关系私下确实不错。

    史书叫,“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

    孙权这么做,也是怕陈武在地下感到孤单。

    就想着把他最喜爱的人送过去陪他。

    但有一说一,

    在陈武心中,他最爱的哪里是他的小妾啊?

    那肯定是愿意为其舍命效忠的孙权啊!

    你要真怕陈武孤单,你孙权万完全可以直接抹脖子下去见他嘛。

    至此,逍遥津战事告一段落。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