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外放的策略 (第2/3页)
不清楚,刘羡也无意点破,他微微摇首后,说道:“晏平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有句话说得好,强人所难,往往适得其反。”
“当年武皇帝猜忌齐献王(司马攸),齐献王便是请公主们入宫说情,结果却是令兄弟间隔膜更深。一旦不成,我和骠骑的关系,恐怕也会如此,还会平白牵连很多人,这就大事不妙了。”
“那叔父的意思是……”
刘羡从怀中掏出一份黄帛,交给司马范,道:“请晏平帮我个忙,帮我把这份黄帛交给皇后,请她盖章应允。”
司马范有些莫名其妙,但他展开黄帛一看,见帛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不过细读之后,可知要意简单,其实就是主动向皇后请求外放:
刘羡先是在文中追述了自己和司马乂过往一同匡扶社稷的功绩。十余年来,他先后参与倒杨、平叛、废后、讨赵、灭齐等种种大事,在这烽烟四起,家国破碎之时,他数次出生入死,身上箭伤数以十计,不敢说劳苦功高,但至少也算得上殚精竭虑,在朝中少有人及。
然后他又回忆了这些年来,自己在官场上的遭遇。身为二王三恪,刘羡身处嫌疑之位,受人猜忌,实属正常。可这些年来,他战战兢兢,凡是做人处事,并不敢稍有缺漏,可始终难逃中伤。前有贾谧,后有孙秀,眼下暗地里诽谤的人,也依然数不胜数,在这些人的离间下,自己
最终还是与司马乂有了间隙。
最后,刘羡论述如今的形势,认为国家正值多难之秋,宗王间残杀不断,地方又屡生叛乱,北方又有鲜卑各部虎视眈眈。若是任由大臣之间的间隙发展,又酿成一场大乱,这无疑将是对社稷的毁灭一击。
因此,刘羡向天子恳求:他愿与司马乂主动相避,外放为官,到关西前去平乱。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大臣间的冲突,双方也能各自尽责,造福一方。
一篇读罢,司马范终于明白了刘羡的用意,他抬首问道:“叔父是想让我将此书转交皇后吗?”
“是。”刘羡微微吸了一口气,他注视着司马范,徐徐道:“晏平,我也是别无他法了,所认识的人中,只有你能不受嫌疑地接近皇后,将此书转交给她。你能帮我这个忙吗?”
言下之意,这件事必须瞒着司马乂做,而且即使成功了,在刘羡外放之后,还要承担被司马乂责备惩罚的风险。
这让司马范略微有些动摇,因为自小到大,他还从未干过如此有风险的事情。而且他也知道,此事将会极大地影响全天下的格局,这个也让他难以下定决心。不过,他下意识地将眼神投向母亲后,但见秦太妃朝他坚定地点头,司马范的犹豫瞬时便消散了,他合上黄帛,抱拳说:“请叔父放心,我定会尽力促成此事!”
说到这,他又问道:“只是叔父,皇后那边,会应允此事吗?”
这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羊献容对刘羡是什么态度,实在叫人难以把握。尤其是刘羡和羊献容之间,此前还发生过相当不快的事情。
但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刘羡大体摸清了羊献容的习性。在他看来,这位皇后是一名非常聪慧的女子,虽然她曾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本性却相当精明理智,政治上的决断极少受情感影响。这使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去指责过她,在当今政坛,这是极难得的事情。
而从政治利益上看,刘羡与司马乂之间的矛盾加剧,无疑也是对羊献容政治地位的一次严重冲击。无论少了哪一方,羊氏、长沙王、刘羡的三角同盟都将不复存在,到那时,她的皇后之位也就不再稳固。因此,由羊献容来出面调解两人的矛盾,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刘羡也是从这一点考虑,才打算与羊献容做政治交易。
故而他对司马范道:“晏平,你不要有顾虑,皇后是个聪明人,她就算不会同意,也不会仓促否决,无非是带有条件而已。”
“等你将此书转交给殿下后,若一次不能谈成,不管她有什么条件,都牢牢记住。回来后,你托人转告给我,我自有考量。”
见司马范坚定地点头应诺,刘羡暗自松了一口气,他采用的这个策略其实很简单:只要能在司马越等人动手之前,自己先获得外放的诏书,那自己大可以直接率部离开。同时将司马越等人的计划透露给司马乂。到那时,司马乂陷身于政斗之中,必无力阻止自己离去,无论他意见如何,都只能对事实选择追认。即使他咬牙不承认,而自己有天子诏书在手,一切作为都名正言顺。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羊献容邀自己夜会听风观,本就是打算拉拢自己做政治盟友,却被自己拒绝了。没想到兜兜转转,最后竟轮到自己求她。只能说造化中的机缘演变,真是叫人难以琢磨。
如此便算是说定了,刘羡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