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一十七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五百一十七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 (第3/3页)

   只是春节期间的“李教授屁精事件”影响太大,让他即便是完全从电影本身出发评论也不敢太过火。

    于是出现了这一版以老谋子为主,顺带批评刘伊妃的评论文章。

    其实每次电影上映,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路宽等人褒贬的都很多,也不见得就有什么麻烦,这位是典型的不太维护互联网口碑的主儿,不给自己搞完美无缺的舆论人设。

    因此当初朱大珂才能骂得这么欢、这么久都安然无恙。

    成青松避这个风头完全是心里有鬼,自己清楚根本不是从客观角度评价,生怕触了霉头。

    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观众认可成青松的观点,或者说,他的评论本身也是“二八开”结构——

    八分私货,两分真相,看起来便更加唬人一些。

    譬如对张一谋的批评,后者的确没有像《活着》一样坚决控诉,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很明白了,就是纯爱,干什么还要过多地牵扯对时代的反思?

    有这样一个背景,已经足以衬托男女主的凄美爱情了,没有必要舍本逐末。

    2009年的影评细分领域茁壮成长,不但有北师大、燕大提出的“电影智力指数”概念,从学院派角度入手呼吁电影深度;

    也有成青松这样企图掌握一定话语权自成一派,摆脱影评束缚,因此才选择蹭大导和明星的;

    当然也有脱胎于博客时代的顾小白、周黎明等来自西祠胡同、夜航船等不同早期电影发烧友论坛的草根影评人。

    这部分影评人相对而言视角客观,算是和普通观影群体的屁股坐在一处,至于在微博账号商业化后期是否被收编,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对于成青松的管观点,很快就有草根影评人站出来驳斥。

    周黎明在自己的微博,和担任评论员的《电影报》都发表了文章——

    《山楂树之恋》:沉默年代的惊雷,被误读的历史诗篇。

    成青松先生将《山楂树之恋》定义为“媚俗的纯爱标本”,却忽略了张艺谋以影像为刃在历史铁幕上划开的沉默切口。

    若说《活着》是悲怆的史诗,本片则是以露珠折射暴风雨的微观史诗。

    它从未逃避苦难,而是将时代的绞刑架转化为爱情的祭坛,用最克制的镜头完成对集体记忆的考古式复原。

    至于您对演员刘伊妃的评价,我更是不能苟同,她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完成度,我觉得甚至比《历史的天空》还要高!

    《历史的天空》中的张纯如女士这个角色,作为传记片人物是有固定范本的,评价体系侧重于是否能还原真实人物,但静秋呢?

    她以静秋这一角色为解剖台,用近乎残酷的肢体解构与微观表情管理,将知识分子后裔在特殊年代的精神困局,具象为可触摸的生理图谱。

    车站初登场时,解放鞋内勾的足踝、背包带仓促的指尖勾拽,构建起一套怯懦的生物学语言。

    佝偻的肩颈与短窄裤脚间嶙峋的脚踝,不仅是服化道的胜利,更是演员将时代重力转化为骨骼记忆的证明。

    整理滑落背包带时只敢用指尖迅速内收的动作,与后期隔江张臂的舒展形成残酷对照,完成了从“被规训的躯壳”到“觉醒的生命体”的史诗性蜕变。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是给了我惊喜的。

    当成青松老师痛斥山楂树开不出“纯净之花”,我却在三峡浊浪下看见更震撼的真相:

    刘伊妃扮演的静秋红衣凭栏时,水中摇曳的幻影白花,那既是爱情的安魂曲,更是历史真相的浮标,令人动容。

    成青松、周黎明、顾小白和北电的黄世贤等人纷纷发表评论,总体而言褒贬皆有,但几乎都是着墨于导演本身,毕竟演员咖位再大,也是为电影服务。

    但燕大电影研究中心的戴静华从演员自身角度出发,对路宽、刘伊妃的表演表示认可:

    《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角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在影片开拍之初就饱受关注。

    说实话,我在昨晚观影之前也是抱着审视的姿态去看,毕竟无论是路宽导演还是刘伊妃女士,都已经算是各自事业上光环加身的人物了,两位80后、85后能否演绎出那个时代的风格,令人生疑。

    但观影结束后我很感慨,路宽与刘伊妃的表演构成了一组精妙的互文结构:

    既是银幕角色的情感共振,亦是现实关系的镜像投射,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二人现实情侣身份并非表演捷径,反成为创造间离效果的介质。

    譬如在静秋为老三包扎冻疮手时,刘伊妃指尖回避触碰的颤抖,既是对角色初恋情怯的精准拿捏,亦是对现实肢体熟稔的刻意反叛。

    还有私人情感的专业转化,病房相望、隔岸拥抱的经典镜头,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历史悲剧的公共表述,非常难得。

    最震撼的是静秋穿红衫送别爱人的爆发戏。

    刘伊妃嘶喊时撕裂的喉音,混着现实孕期激素驱动的生理性战栗,将“演员”与“母亲”双重身份的痛苦焊接,迸发出了超越剧本的生命实感。

    但局限在于,路宽的某些特写镜头仍残留了威仪惯性,如斥责静秋拒医时的眉峰走势,但这恰印证了表演的本质:

    真正伟大的演出从非彻底消失,而是在“我是他”与“我演他”的裂隙中,凿开供观众体验人物的视窗。

    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手段去推流和引导,无论是对家还是蹭热度选手,亦或是真正的影迷和粉丝们,根本无法拒绝讨论这部电影。

    2月15号,《海角七号》被大批影评人批驳,称其情书中“时代宿命是时代的罪过”等表述实质是殖民者的自我合理化解脱,回避了殖民暴力的历史责任,颇具争议。

    剩余的大片该下画的下画,同档期根本没有能打的对手,《山楂树之恋》的排片继续向好。

    全城热议,全城热恋,全城热卖。

    2月21号,《山楂树之恋》的首周票房出炉,7200万的数字彻底让同期影片偃旗息鼓,超越《梅兰芳》似乎也只是咫尺之遥。

    与此同时,同期上映的港台地区票房报收2200万,充满时代感的爱情文艺题材并没有让港台观众太感冒,影片在湾省的排片自然也敌不过有扶持政策的《海角七号》;

    亚洲其他地区中,版权以200万美元卖给了希杰娱乐,这个价格已经是虚高。

    张一谋此前的电影中,《英雄》创下110万人次的观影记录,但《千里走单骑》只有30多万人次。

    同类型的华语爱情片也表现惨淡,2007年《蓝莓之夜》仅3.2万人次,《海角七号》因本土情怀在台爆火,但在韩仅1.8万人次。

    日苯则是形势一片大好,东宝株式会社旗下的院线本就覆盖全国,纯爱题材在本土的受众也颇多,1995年岩井俊二的《情书》在日苯票房就高达18亿日元。

    上映一周,以300万美元卖出版权的《山楂树》在日苯票房超过1000万人民币。

    首映当天张一谋的好友高仓健、路宽好友北野武等人均莅临现场,为电影摇旗呐喊。

    路宽的日苯家庭主妇粉丝团战斗力依旧强悍,把一众因为《历史的天空》提议抵制的右翼骂得狗血喷头,成为了主要的观影主力。

    除了海外版权要通过五月戛纳的非竞赛单元洽谈售卖外,电影上映首周,已基本回收成本。

    又是一个问界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下的标准产品。

    为了继续给影片的营销、推广加码,2月22周日,CCTV-1综合频道《艺术人生》栏目开播,放出了《山楂树之恋》剧组提前录制的节目访谈。

    张一谋、赵苯山、路宽、刘伊妃四位主创悉数到场,将和观众们一同分享影片拍摄过程中的趣事。

    同时,作为《艺术人生》的主题,也会对主创们、特别是话题度更高的刘伊妃的艺术生涯进行回顾、挖掘。

    因为这是小刘生产前的最后一次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

    粉丝和影迷们都在期待着这位准妈妈,在少女时代的最后一次亮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