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结算 (第3/3页)
光这就忙活了一天。
“你真得开个公司了,专门帮你说中国新年好!给你服务!”陈小旭说。
“你这话说的有道理,但还不着急!”
一些卡片是陈小旭和张俪来帮忙写的,她俩手都酸了:“你朋友也太多了,好多人没听说过。”
确实没怎么听说过,可是并不能忽略这些人。
然后余切就讲到贾森这个廉价书之父,是怎么因为余切尊重他,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我们不能全部搞成廉价书,过于廉价会阻碍创新,有一些书籍值得最起码的包装。”
“为什么这人能替我说话呢?”余切道。
“因为他搞的这个廉价书革命,得罪了不少作家。而且也是《纽约书评》的创始人,总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所以,他和许多流行作家的关系不好。我在波士顿听说他的母亲去世了,见面时没有立刻剑拔弩张,而是私下让他节哀……”
“然后呢?”张俪很好奇。
“然后我仍然和他大吵一架。他的职业,决定他不可能完全的依附于我,他必须要批评每一个作家,而我必须维护我的作品。但我对他表示节哀之后,他知道我是个好人,所以在有些时候愿意给我方便。”
余切说:“美国这些人心高气傲,你不能真的把他们当废物瞧不起,这会有反效果。适当的要表达尊重,这会满足那些人奇怪的受名人认可的愿望。”
这有点复杂,然而,张俪和陈小旭偏偏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张俪更好奇“为什么你不一开始就表达友好。”
余切便摇头:“那就不行了,战术上重视这些人,战略上要藐视他们。”
这让陈小旭对余切刮目相看。
因为陈小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媒体的误导。以为余切在美国十分跋扈,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之后,姜纹、林一夫这些在京城的,都来找余切拜访,尤其是林一夫把他女儿带来了,这让余切有点羡慕。
“你也生一个呗。”林一夫说。
生个女儿?
去年四月,余切去哥伦比亚之前,张俪为了怀孩子和余切操劳了一番。
没成功。
这当然很常见,也许是时候再操劳了。
正月初三,余家人收拾行李,特地来告知余切。
“我们准备回去了。”
这就回去了?
余切劝道:“要不就在京城住下?张俪前后买了十套房,加起来咱有十三套房子。一人一套,随便住。”
又说:“余弦,给你也准备一套。这是京城的房子啊,以后当你嫁妆。”
“好远啊!”余弦跟个傻缺似的。
余切给了妹妹一个头槌:“这是京城的房子,你晓得个屁!”
“买那么多房子干甚?”余妈问。
“放信件。”
余切想了想,又道:“我去沪市的武康路拜访过巴老,他家里藏书很多,关键是厕所、走廊都是书……他如今又坐轮椅,这个有点不方便了。”
“巴老没钱买房?”
“他把钱拿去捐了,建设博物馆。我感觉不如自己建,我那些房子都是好地段的四合院,有大有小。以后转型作为小博物馆,也是很方便的。”
由于余切国际作家的身份,他有时会被赠送一些很占地方的物件。
不一定多么值钱,但确实是很有历史价值。
莫马迪给的鹰羽冠?
马尔克斯搜罗来的一种刻有南美巫文的铜制大罗盘。
以及哈珀定制的三星堆同款“太阳”的复制品——这是一个巨大的伪青铜制品。其直径超过两米,这玩意儿以后指不定会成为“核废土”书迷的圣物。
代表国家或组织送来的礼物也有。
那些南美、中美小国的笔会,去年因“聂鲁达案”和“埃尔多安万人坑”,分别给余切寄来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儿:烟灰缸、聂鲁达的私人信件、还有十六世纪的藏宝图……谁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奥特之王送来的红酒——自从前年开始,每一年该国都会通过使馆,低调的赠送给余切礼物。
据说奥特家族私底下其实是追星的,爱看电影,爱,喜欢NBA、迈巴赫。在被“等离子火花塔”照射之前,也曾是个普通的人。
去年年末,光之国自行翻拍了个《潜伏》,剧情很短,硬伤很多。虽然如此,却在光之国大受欢迎,“余则成”一时成为国家级偶像。
加之余切的伯父,曾入朝作战过,算是未曾谋面的鲜血凝结的“朋友”。奥特之王又送来了两枚奥特勋章和四箱法国庄园的葡萄酒。
这是对他1986年的奖赏吗?
但余切并不打算回应这些特殊书迷的呼唤,也当然不会寄卡片,他分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