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故地重游 (第3/3页)
也不会让某前去的。”
他话音落下,见两名青年还要开口,便皱眉呵斥道:“莫要以寻常人对待陛下。”
“是……”两名青年闻言只能作罢,而张淮深也看向司功参军,令其为自己安排了个休息的地方。
从他得知刘继隆出巡河西到如今,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他却已经带人赶了近两千里的路。
如今距离刘继隆不过百里,他也该好好休息几日,养足精神去见刘继隆了。
二人时隔十年时间不曾相见,原本以为上次见面便已经是永别,如今还能再见,张淮深自然珍惜。
沿途路上,他早已知道了刘继隆身体健朗的消息,不然他还真以为刘继隆身体抱恙,将此处出巡视为最后心愿了。
思绪此处,张淮深便安心的休息了下来。
在他躺在张掖卧榻的时候,他不由想到,三十几年前,他二人便是一人坐镇张掖,一人坐镇山丹,如此才保全了甘州百姓。
只是如今的甘州由于有着火绳枪与火炮,加上北边碛口修筑无数石堡,虽然看似边塞,却也与内地那般无忧,不再需要他二人劳心费力的庇护了。
想到这里,张淮深不免有些感叹,但紧接着又对二人接下来的见面感到了激动。
这么想着,他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了,直到更夫打了好几次更,他才在激动中半梦半醒的睡着了。
倒是在他睡着的时候,刘继隆则是在距离百里开外的山丹起床,熟练的走出卧房,来到正堂坐着休息。
两道呼噜声不断从左右厢房传出,惹得刘继隆不由苦笑。
半个时辰后,随行厨子从耳房走出伸了个懒腰,见到刘继隆后吓了一跳。
刘继隆则是摆摆手,示意他先去做东西吃。
这些厨子跟随刘继隆多年,知道他没有计较,当即连忙钻进厨房,很快便传来了许多杂乱的声音。
在这些声音响起后,曹茂与斛斯光的呼噜声终于停下,刘继隆也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吱呀……”
两扇门先后被打开,睡眼朦胧的曹茂与斛斯光面面相觑,眼睛都睁不开,目光碰撞后便看到了坐在堂内,似乎已经喝了好几杯茶的刘继隆。
“陛下……”
“去洗漱去吧,瞧瞧你们的样子。”
刘继隆忍不住调侃二人,二人倒也不觉得尴尬,钻进厨房弄了点热水便来到院子洗漱。
瞧着他们洗漱的样子,再看着这占地不大的院子,刘继隆心底有种说不出的泰然。
这种感觉很舒服,比坐在金台上指挥天下还要舒服。
如果天下没有那么乱,兴许他会选择待在山丹,享受这平静且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的平淡生活。
只是天下局势糜烂,与其说是他想要东进,更不如说他是被时代推着走的。
这么想着,斛斯光和曹茂也洗漱好了,二人各自埋怨着朝正堂走来。
“曹郎君这呼噜声差点把屋顶掀翻,某都没敢休息。”
“荒唐,大兄昨夜的呼噜声太大,某还以为是地龙翻身了。”
二人拌着嘴,仿佛回到了三十几年前,使刘继隆看得津津有味。
见二人坐下各自添茶,刘继隆目光也看向了厨房,见到庖厨端着木盘走到正堂,随后将三碗肉面摆了一桌,另有一碟新鲜的羊肉饼。
“莫要吵闹了,吃些东西吧。”
刘继隆笑呵呵的起身坐在饭桌前,曹茂与斛斯光也连忙上前坐下。
三碗肉面,十二张肉饼,不过半盏茶时间便被三人吃了个干净。
庖厨前来收拾碗筷,而赵英也在这个时候赶到了院子。
“陛下,交河郡王携其二子于昨日赶到张掖了,御驾还继续西巡吗?”
赵英的话倒是令刘继隆精神了些许,昨夜他思前想后,只觉得山丹变化如此之大,西边的变化恐怕更大,已经有了返回洛阳的心思。
如今见赵英这么说,刘继隆沉思片刻,随即开口道:“山丹都来了,五日后便再去看看张掖吧。”
他没有开口要去肃州和瓜沙,因为那些地方虽然有他的经历,却没有了他所挂念的人。
与张淮深见面后,他便准备返回洛阳了。
兴许这次过后,才是真正的分别。
“是!”得知自家陛下还要前往张掖后,赵英随即躬身行礼,退出院子安排去了。
见他离去,刘继隆看向曹茂与斛斯光:“坐半个时辰,稍后与某去祁连城看看。”
“好。”二人点了点头,接着又插科打诨的聊了半个时辰,随后才让人准备了马匹。
由于祁连城地处偏僻,因此刘继隆并未带上李梅灵和诸子,只是带着曹茂、赵英、斛斯光、安破胡等人和千余羽林军前往。
曾经的祁连城确实地处偏僻,但也确实是交通要道。
大汉立国后,沿途驿道被修整,曾经狭长的谷道也被工匠民夫用火药扩宽的一遍又一遍。
如今的祁连城不再是个小军堡,而是由近万百姓聚集起来的县城。
曾经与尚延心交战的地方,如今早已成了开垦过后的耕地,小麦生长茂盛,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模样。
刘继隆他们在祁连城休息一夜,翌日便返回了山丹。
接下来几日时间里,他们几个人不断出入山丹,不仅去了焉支山和龙首山,也去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只是沧海桑田,万事万物都发生了变化,令人唏嘘。
在这种情况下,刘继隆没有继续在山丹久驻,而是令西门君遂率近半兵马护卫李梅灵和诸皇子于山丹,而他自己则是在数千骑兵护送下前往了张掖。
四月二十四日,在这个并非任何节日的日子里,刘继隆带着曹茂与斛斯光、安破胡、赵英他们抵达了张掖城。
张淮深带着张掖的许多官吏出城迎接,双方都在随着对方不断靠近而主动靠近对方。
“臣张淮深,参见陛下。”
当唱礼声作响的时候,张淮深带人翻身下马,对他行礼作揖。
刘继隆见状翻身下马,走近后将张淮深的老态看在眼里。
张淮深青年时也能成为俊才,但如今始终阻挡不住岁月,胡须斑白,老态尽显。
“老了。”
刘继隆开口叹气,倒是张淮深看着他顶多三十七八的模样,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明明刘继隆也只小他两岁罢了,可外貌却比他看上去小了十几二十岁,这着实令他有些无力。
“五十有六,确实老了。”
张淮深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而刘继隆见状轻笑,随后看向他身后那两名与他年轻时有几分相似的青年。
张淮深见状便主动介绍道:“这是某家二郎张延礼、这是三郎张延锷,家中另外还有四郎、五郎和六郎。”
“日后若是能累功入朝为官,届时陛下您再慢慢了解也不迟。”
刘继隆颔首表示赞同,随后便与张淮深一前一后的徒步走向了不远处的张掖城,其余臣子尽皆跟在他们身后。
这张掖城,比起曾经大了许多,城外的耕田也多了。
刘继隆望着远处的雄伟的张掖城,又看向看不到边的耕田与田间除草的那些百姓,百感交集。
“这些都是陛下功劳,若非陛下,陇右如今也没有那么多百姓。”
张淮深实话实说,刘继隆听后笑笑,并未自谦,而是与他说起了曾经的许多事情来。
“曾经汝坐镇张掖,某坐镇山丹,甘州固若金汤,便是尚延心与回鹘来犯都未能占得好处。”
“如今甘州太平了,你我尽皆老矣,这天下始终要交给后来人。”
“只是不知道,后来人能否如你我这般对待百姓,能否让百姓延续如今的太平日子。”
刘继隆的感慨触动了张淮深,张淮深不自觉点头:“某时常也会这么想,因此才会不断试图西进。”
“若是某能收复碎叶镇,是否能将西边的来犯之敌挡在天山以西?”
“只是现在想想,有了火炮与火枪,即便后人不及陛下与臣,也不至于丢失疆域才是。”
“难说。”刘继隆苦笑摇头,毕竟谁都没办法预料日后的事情。
交谈间,二人走入张掖城,登上了张掖城墙的箭楼,将城内外尽收眼底。
近十万百姓生活的张掖城内十分热闹,各类面孔的胡商都能看到,百姓们也是喜气洋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叔父若是看见,定然会十分高兴。”
张淮深望着城内景象,有感而发的开口说着,刘继隆也点头附和起来,同时赞许道:“有汝张氏坐镇安西、北庭,河西可高枕无忧。”
“呵呵,有陛下在,四夷怎会敢于称兵?”张淮深也毫不吝啬的称赞起刘继隆,随后补充道:
“幸好当年陛下选择去了陇西,如若不然,某真不知道这天下会变得如何。”
张淮深感叹着,但这个答案是什么,他不知道,刘继隆却十分清楚。
只是他最终来了,并且选择了东进,而他的选择也导致了五代十国成为了独属他一个人的记忆。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起码没有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后世之君也不会畏武人如虎,汉家的武风还能再奋扬几代人。
“陛下这次西巡回去后准备如何?”
张淮深见刘继隆不说话,主动询问起了刘继隆后续的安排。
刘继隆闻言看向城内那些生活热闹的百姓,轻笑道:“某说过,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如今天下平定,四夷尽皆服软,太平就在眼前,那剩下的便是要让百姓富足了。”
“现在的百姓还不够富足吗?”张淮深哑然失笑。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是他,还有朝堂上许许多多的人。
在他们的观念中,百姓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就足以称呼富足了。
只是对于刘继隆而言,百姓并未达到他心底的富足,至少现在没有。
“富足了,但是还不够。”
刘继隆看着城里的百姓,表情看似平静,却始终带着笑意。
“不够?”张淮深不解的看向他,而刘继隆也转头与他对视起来。
“富足的种子确实种下了,但距离生根发芽还有很久。”
“起码在我们有生之年时看不到了,我们的儿孙……恐怕也很难看到。”
“不过即便我们都看不到,后来人始终能看到,正如凉王生前未能看到如今景象,但你我却能代替他看到这般。”
张淮深不解,只能苦笑看向城内百姓:
“真不知道,汝所言的富足,究竟是何种景象,若能看到便好了,可惜……”
他长吁叹气,刘继隆却并未向他描述解释,只是眺望远方,似乎已经看到了所谓的富足。
见他毫不解释,张淮深没有深究,只是与他一同扶着女墙,望着城内的百姓。
“太子殿下也算英明,兴许他能看到吧。”
“他吗?”刘继隆闻言嘴角扬起,在张淮深的等待中卖了个关子:“天知道。”
“你这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