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枝干凋敝 (第2/3页)
经奏表朝廷,眼下只需等待入冬后出兵永昌各处,将各处蛮民土地登籍造册,尽数发往洛阳,便能够让朝廷知道永昌并非贫困之地,只是缺乏汉民开发罢了。”
表态过后,高骈便与张武、李阳春、王建等人商量起了如何出兵收复永昌境内其余各城。
由于永昌城已经收复,汉军粮食民夫尽皆充足,因此高骈等人为了保险起见,选择十月下旬再出兵收复各城,尽量减少瘴气疫病对汉军的伤害。
时间在他们的布置下不断流逝,随着十月下旬到来,汉军兵分多路开始收复永昌各城,而汉军隐藏在南诏中的谍子也给大漢朝廷带来了则好消息。
南诏王祐世隆因为染上疫病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其二十四岁的长子隆舜即位,成为南诏第十二代王。
隆舜即位后,随即向大汉请降,并愿意以祐世隆第三子隆啰盛为质送往洛阳。
“准其投降。”
腊月中旬,随着南诏被彻底赶到高黎贡山以西的地界,刘继隆终于是同意了南诏的投降。
对此,刚刚结束陇右京察并返回洛阳的刘烈则是朝刘继隆作揖道:“阿耶是想要暂时停战,等云南局势稳定后再彻底讨平南诏?”
“嗯。”金台上的刘继隆颔首回应,尽管他很想一口气灭亡南诏,但这确实有些困难。
南诏虽然已经遭受重创,但汉军想要远征并翻越高黎贡山,其难度依旧不小。
如祐世隆都染上了疫病而死,可想而知这个时代的高黎贡山以西环境有多么恶劣。
如今云南虽然收复,群蛮也尽皆臣服,但汉人在当地数量并不多。
过去两年时间里,大汉先后往云南迁徙了三万余口百姓,并在云南解救了曾经被掳掠的七万多口汉人。
十万汉民数量固然不少,但当地的群蛮数量动辄百万,大汉必须想办法将他们消化,才能继续向西翻越高黎贡山去征服南诏。
历史上明清加上近现代六百多年才彻底让汉人在高黎贡山以西的诸多河谷站稳脚跟,大汉的科技虽然领先这个时代的群蛮,但没有足够的汉人去当地生活,这种扩张就只是种假象。
“传令高骈,尽快做到自给自足,此外将乌蛮、白蛮尽数迁往山南东道、河南道。”
“令户部和吏部拿个章程出来,看看怎么安置这几十万乌蛮和白蛮。”
“只要把这些乌蛮和白蛮迁往中原,后续再迁徙汉家百姓进入云南,那便容易许多了。”
乌蛮与白蛮是南诏的主要民族,也是此前南诏压榨群蛮的主要民族。
大汉若只是迁徙他们,那云南的其余群蛮不仅不会反对,反而会十分支持。
不过为了安抚他们,还是得让出少许利益,不然不利于汉民迁入。
只要日后汉民迁徙足够,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届时再将群蛮“改土归流”就容易许多了。
毕竟高黎贡山以西、哀牢山以南的广袤未开发地界,着实不太适合这个时代的汉民。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刘烈:“说说吧,诸道京察结果如何?”
刘烈闻言,早有腹稿的对刘继隆作揖道:
“此次京察持续一载,查出勋臣十八家,正五品以上官员一百八十九人,正五品以下有品秩者三千四百二十五人,未有品秩的流外白直、佐吏一万二千五百五十七人。”
“若是算上此前京畿道所查结果,此次朝廷新增隐匿田亩五万七千六百余顷,抄获金银钱帛及古董字画、别墅宅院等物,折色九百二十万六千余贯。”
“若依《大汉律》论罪,此一万六千余官吏所牵连三服,计人口三十七万七千余口。”
京察结果出来了,八道共查出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和不法勋贵,更是牵连近三十八万人。
看似不多,但这只是北方八道,南方除去云南还有九道,能牵连的人将更多。
“这三十八万人,论罪发配北庭、大宁、辽东等处。”
刘继隆开口便定下了这三十八万人的去处,同时看向刘烈说道:“北方还有河南道尚未处理,只是眼下这点人口,还不足以稳固辽东与大宁。”
“是……”刘烈清楚,自家阿耶不满意自己牵连的人太少,心中暗暗叫苦。
北方八道人口至今不过一千八百万百姓,牵连出三十八万百姓已经不少了,但自家阿耶却依旧不满意。
剩下合适迁往大宁、辽东的只剩下河南道,河南道至今人口恢复不过六百余万口,再怎么牵连,恐怕也很难牵连出太多人口,只能伤及无辜了。
“汝好好休息,接下来的京察便由汝坐镇洛阳,派遣下面的官员去做便是。”
“太子妃刚刚恢复身体,皇孙朕已经看过了,十分健康,乳名叫做菩萨郎,名字由汝自己取。”
“今岁科举有不少干才,汝可自行挑选,明岁先对剑南、黔中、山南东西两道及河南、淮南京察。”
“江南东西两道和岭南道留到最后再查,所查人口尽数迁徙云南或辽东、大宁、安南等处。”
刘继隆吩咐着明年需要刘烈做的事情,已经习惯了的刘烈点头应下,最后见刘继隆没有什么吩咐,他便抬手作揖,准备后退离开贞观殿。
见他公事公办,刘继隆叹了口气,吩咐道:“好好注意身体,近来多休息些。”
刘烈闻言,心里不由触动,但想到自家阿耶让自己担的那些差事,他这份触动便被压了下去。
“儿臣谨遵圣谕,谨退……”
他缓缓退出了贞观殿,刘继隆看着他离去,心中不是滋味,但也没有苛责对方,毕竟是自己把他逼成这样的。
思绪间,他低下头继续处理奏表,而刘烈则是返回了东宫,见到了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刘烈。
“殿下……”
“回来的急切,先去寻阿耶,禀报京察的事情去了。”
刘烈看着比起曾经多了丝风韵的张妙音,随后向下看去,这才见到了已经八个多月大的菩萨郎。
“这是殿下之子,陛下取乳名为菩萨郎,说将名字留给殿下取。”
“便叫刘灏吧。”刘烈返程路上便已经想好了名字,张妙音点头应下,令人取来纸币,请刘烈写下名字后,便让人前往了宗人府,将刘灏的名字记载在玉碟上。
做完这些事情后,刘烈才与张妙音坐下说道:“这次京察,牵连了快三十八万人,但阿耶似乎觉得牵连太少了。”
“明岁某坐镇洛阳,届时恐怕得让几位先生多操劳费心,将牵连之人增多些。”
“几位先生家中,汝多送去些赏赐,此外也可趁此次机会,将几位先生拔擢些品秩了。”
张妙音听后点了点头:“几位先生毕竟是朝廷开科第一批的进士,如今的官职确实有些配不上他们的地位了。”
“不若将其擢升为正五品上下的官职,妾身再令人从东宫拨些赏赐去其府中?”
“嗯……”刘烈颔首,毕竟大汉承袭唐制,官职品秩的含权量还是很高的。
更何况后续最少还有两次京察,等京察彻底结束,自己就能将他们拔擢到正四品的官职了。
算算时间,几人高中进士到京察结束,满打满算也就六年左右,六年成为正四品官员,这晋升速度少有,四人也该满意了。
这般想着,刘烈开始专心逗弄刘灏,而朝廷针对北方的京察也在时间推移下缓缓收尾。
随着年关将至,拔擢的旨意也不断从南衙发出,跟着刘烈京察的那六千多官吏尽皆得到了拔擢。
他们中不少人被委任成为地方州县官员,少部分被选入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六科之中当差。
刘烈从今年的进士中挑选了不少干才,又将临州大学下乡从军为吏归来的两千多人尽收麾下,最后才从今年毕业的官学学子中挑选了不少干吏。
在“噼里啪啦”的新年爆竹声下,由八百余名官员带队,五千多吏员随从,并有北衙六军护卫的京察队伍于元宵节后继续开始京察。
剑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黔中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六道成为京察对象,六道有司官吏人人自危。
曾经那些反对的声音,因为京察的缘故消失大半,余下的尽数化作鸵鸟,纷纷低调谦虚的接受京察。
手段高明者,早已将自己的身后清扫了个干净,京察自然牵扯不出什么事情。
但绝大部分官员的手段并没有那么高明,因此他们的下场基本都是被京察官吏带着北衙六军从衙门、府中抓出,塞入马车后关入州狱之中。
在朝廷京察的时候,东畿、河南、淮南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水灾,即便朝廷已经在这么多年中,在中原各州县修建了无数的河渠堰堤,但人力在天灾面前确实弱小的可怜。
四个州,十二个县遭遇洪水,其中也包括了洛阳城。
两个月的大雨让黄河涨水漫出堤坝,就连横穿洛阳城的伊水都涨水二丈,从河道漫到了街道上,水深尺许。
若非刘继隆早就令人加固加高过伊水河堤,恐怕伊水能将整个洛阳城都吞没,百姓只能躲在屋顶求救,而不是现在从容的蹚水赶路。
紫薇城应天门楼前,刘继隆远眺被伊水淹没的洛阳城,面无表情的对身后的崔恕吩咐道:
“洪涝过后,必然会有瘟疫蔓延,需要小心防备瘟疫。”
“此外,伊水河堤再修高五尺。”
“臣领旨。”崔恕连忙应下,而刘继隆则是将目光看向他身后,皱眉道:“郑相公与萧相公呢?”
“二位相公病重,恐怕……”
崔恕还未开口,他身后的张瑛便迫不及待的率先开口,刘继隆目光瞥向他,他这才赶紧闭上嘴。
刘继隆将目光重新投向崔恕,崔恕躬身道:“二位相公身体抱恙,太医已经去为二位相公诊治了。”
“此外,荥阳郡王今日病重,太医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荥阳郡王自己挺过此关。”
崔恕无疑给刘继隆带来了则不好的消息,郑畋、萧溝倒下,荥阳郡王李商隐病重……
一时间,南衙之中能被依仗的只剩下了崔恕,而崔恕能力虽然不出众,但凭借资历,南衙之中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