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2/3页)

狭隘心量,以后你的果报是不庄严、不圆满的。我们只要有一种相对的责任概念就好了,不一定要你去浪费精神体力,做一些度化众生的行动。众生也不容易度,他不想改变你也没办法。但是,关键在于你必须有这样的存心。

    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要害佛陀。他怎么办呢?把象灌醉了,灌醉以后,象都已经起颠倒了,然后他就用鞭子去打象。佛陀带了众弟子在托钵的时候,他就用醉象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情况非常危急,大阿罗汉看到醉象过来,马上定下心来,用神通力就飞到虚空去了。你看伟大的佛陀是怎么做的?佛陀因地发了菩提心,心中有存念众生,他跟众生是有互动。他入慈心三昧,看众生很可怜,他手就举起来,五只手指就出现五个狮子头。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跪倒在地上。

    同样是修学圣道,佛陀跟阿罗汉的因缘真的不同;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够自受用。佛陀的功德力“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诸佛菩萨功德是跟众生可以互动,我们读大乘经典会很感动:“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入一切的众生,跟我们互动。阿罗汉的功德他可以入你的心中吗?不可能。诸佛菩萨如果不入我们的心中,不能跟我们感应,就跟我们没有关系。

    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念佛,到最后他的功德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所谓的无尽灯、功德海。为什么我们凡夫、阿罗汉成就功德,只有资格叫功德没有资格叫大海?因为你的功德不能跟人家分享,你不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这句佛号,你为自己而念或者为无量众生而念,会有不同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句佛号,你反正是念佛,可以念的更好,发起大心,你才有最后圆满的结果。

    阿罗汉为什么叫做偏空涅槃?他因地的时候,没有把众生放进修学法门里面;他没有存念众生,没有把众生放进来。诸位,我们今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可以一辈子念佛。但在心态上,你一定要把众生放进来,关键在这里。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你改变心态就可以了。改变心态以后,我们每一句佛号到了净土以后,他得到诸佛菩萨、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加持开导以后,这个念佛的因地开出的结果,那是万德庄严的水果,就不是小乘的小果了

    所以,我们应该让每一句佛号的因地是圆满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思惟到众生的痛苦,他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纠缠不清。虽然我们做不了什么事,但是我们有希望把每一句佛号跟他们分享的这种心情;这就是菩提心的概念,把你佛号的因地放大,你不是只是求往生。你这个佛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念佛,把佛号做一个双向的引导。

    丁三、空正见(分三:戊一、缘由。戊二、方便。戊三、 证量。)

    我们看第三个,空正见。空正见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先看缘由,为什么修空正见呢?请合掌,我们念一遍。

    戊一、缘由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一个念佛人,假设我们缘自身的痛苦而修出离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痛苦而发起了菩提心。但你没有通达真实我空、法空的智慧,只是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是属于事相的观照,一个观察自身的苦、一个观察众生的苦,它还是有相的分别。如果你不修习空观的智慧,不能断除有相的执取。什么叫有相的执取呢?简单说你不能断攀缘,为了要断除攀缘,应该通达缘起的方法。

    如果没有通达空性的智慧,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相状,人生是离不开业力的。而每一个业力都会以一种相状的姿势表现出来,可能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的心在面对业力、面对很多影像的时候,假设你没有空性的智慧,就很辛苦。你就变成每一个影像都要去处理,就必须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事相的对治,就修道多辛苦了。从现在开始到临终之前,你没有证得空性的智慧,你处理了过去,你还会不断创造很多的爱取,你变成一个一个都得去面对。

    通达空性会是比较彻底的解决问题。当我们处理了过去,面对今生因缘的时候,我们能够有免疫性,能够无住。这个影像不再落到我心中去,产生执取。既然已经处理了过去,我不想再创造新的问题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变成很重要,你去攀缘相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好,我们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样去通达空性慧呢?请合掌。

    戊二、方便。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空性的智慧要通达缘起法。大乘的空观是从缘起而观到了空性,这个很重要。他先观缘起的业果不虚,看到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差别相。为什么他会变成一个男人、她会变成一个女人?他会有福报、她会贫穷?各种的相状是由因到果表现出来的。因缘和合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一个业力的显现。从因缘当中,我们建立了生命的假相,这假相是怎么来的?因缘的和合产生的。既然是因缘和合,所执著的境相是本来就没有的。它没有自体,不是本来就有,它是因缘和合才有,就能够悟入佛陀所赞叹的我空、法空的真如。

    空观我们解释一下,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小乘的无常观;一个是大乘的真如观,真如三昧。

    小乘无常观:不是从因缘,他从无常。他观察人生是无常变化的:我今天跟昨天不一样,昨天跟前天也不一样。从无常的变化当中,看到无常故苦。人追求安稳的东西,世间是动态的,你永远不会安稳。你不断的变来变去,人生是永远不安稳的。不安稳就是痛苦,“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我对人生没有主导性。“无我即空”,从“无我”当中他安立了“空”。这种“空”有缺点,它跟缘起法是脱离的,这偏空了。这个“空”不能容纳缘起,你要么缘起、要么空,只有选一个。

    大乘佛法的空:不是从无常切入,他是从缘起性空,从缘起切入。他说一切法,怎么会有这个相状呢?我现在为什么攀缘这个相状?我们不是说相状给我痛苦,我们观察相状是怎么来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是观察相状的作用,现在是观察相状的自体。你从什么地方来?相状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然是缘生缘灭,它是本来就没有的。这个概念很重要。生命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的,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有些人他很疼爱小孩子,对小孩子放不下。他也可以修观,小孩子这个影像会障碍我往生,我必须慢慢把它放下,这个是出离心的修法。但你有没有想过,小孩子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你本来就没这个儿子,是吧?

    是怎么有的呢?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生只有过程,没头没尾,没有开始,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结果。你今生荣华富贵,最后也没有结果;你今生很贫穷,最后也没有结果。就像做梦一样,每一个梦境都没有结果。你说,我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结果没有了。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就是这样。因为你业力释放完了。人是怎么来的知道吗?是无中生有。本来没有,突然间“啪”出来了,就这样子。人生没有开始,有开始它就有自性了。

    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是拿前生的业力来用,不是用前生的生命体。你长的跟前生也不一样,思考模式也不一样。如果前生是一只蚂蚁,你可以说从蚂蚁来的吗?它长的跟你一样吗?思考模式跟你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楞严经》讲人生是无中生有,就像做梦一样。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说我经过几十年后,今生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想法跑哪里去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没了。

    人生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这就是大乘的空观。它不坏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人生的假相都还在,但是他已经在修空观了。他是追求无住,不是追求偏空的东西。你不执著它,就是空观了。你不执著有实体,它本来就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