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
第2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我们看讲义丁二:菩提心。
净土宗的修学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有内在的心灵力量,有外在的佛陀力量。心力、佛力的一种交互作用,乃至于最后达到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扮演的是一种被动配合的角色,我们的心力是主动的角色。就是我们的心态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我们相应的功德。它的关键是心力来带动佛力,不是佛力来带动心力。如果佛力可以带动心力,佛教的因缘观就错误了,不是“一切唯心造”了,那是他生的思想,所以佛法一定是内因缘去带动外因缘的。同样提起一句佛号,你心态的准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大致上分成两块:第一种是属于善念式的念佛;第二种是属于善根式的念佛。
什么是善念式的念佛?有一种人念佛的时候,他不调伏妄想、不调伏心中的爱取。佛也念,娑婆世界该攀缘,也攀缘。这种情况你就不能带业了,你会去刺激业力,这个业你带不了,到临终的时候,会被业力带走继续流转。所以,佛号可能变成人天福报,有可能会创造第二生的快乐、第三生的痛苦。善念式的念佛是非常危险,你没办法成功调伏你的颠倒妄想。
我们提倡的什么呢?叫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提起佛号的时候,你的内心有三种力量来面对妄想:
第一个调伏力。你必须透过无常观跟苦谛观,调伏过去所留下的贪爱影像,把它慢慢放下来,用出离心来调伏爱取。
第二个引导力。我们要成功的把每一句佛号,往佛道引导、往众生引导,待会会说到菩提心,你要引导佛号往广大的因缘去跑,成就甚深广大的功德。
第三个安住力。你的心要安住在空性,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来面对所有的因缘。
所以,我们一句佛号提起来,怎么去面对过去的妄想呢?要记住三种善根: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我们才能够把佛号很圆满地把它念好。
丁二、菩提心(分二:戊一、缘由。戊二、方便。)
前面讲到出离心的调伏,我们看看菩提心的引导。这有两段,第一个缘由;第二个方便。为什么要修菩提心?念佛,我把过去对三界的爱取已经放下了,为什么要修菩提心?我们看它的理由,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假设一个人念佛的时候,用无常观、苦谛观把心中贪爱的影像放下了,他为什么还要修菩提心呢?因为出离心的所观境只有自身的安乐,只想到你自己。好像你的因地就一根蜡烛,没有想到无量无边的众生,不是无尽的灯海,你是一根蜡烛。你以狭小的胸量、求自身安乐的出离来念佛,很难成就广大圆满的功德。你的因种,虽然清净,但是心量太小。
我们必须要把无量无边的众生,放到佛号里面来。同样念佛,你可以念的更好、更广大、更圆满。你可以为自身念佛,也可以为了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生佛道来念佛。如果你是不同的想法,这个佛号最后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讲“无上菩提乐因故”,你发了无上菩提心,才是大乘功德的真实因种。你没有这个因种,不可能产生大乘水果出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发出离心以后,接下来要发菩提心。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广开方便门的时候,他说佛陀的法像雨水滋润大地;比方说念佛、持咒、拜忏,法就像雨水。雨水是平等地滋润大地,为什么有些人变成大树、有些人变成小树、有些人变成小草呢?佛陀说因为发心不同。阿弥陀佛成功的创造佛号给我们来分享,你也念佛,他也念佛。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大家在运转的时候,这个人佛号在心中转转转,转到最后变成功德庄严、初地菩萨;你转转转,转到最后你往生净土的时候,你证得初果,他证得初地。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心中同样的运转,会产生一个初地,一个初果呢?因为你的因地发心太小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心量扩大,每一句佛号放进去两个东西:第一个佛道;第二个众生。诸位,你为了往生,也是这样念佛;你为了成佛,也这样念佛,这是不同的结果。我一再鼓励净土宗的人,要有一点出息。你既然为了往生,可以扩大,我为了成佛,上求佛道。你不是有往生的心,你要有成佛的心。你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段呢?
《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就是你因地的时候,你就要做全盘的规划。你不要把成佛分成一段一段的。先发出离心,然后再回小向大,你这样子很麻烦。你既然发心学佛、发愿往生,干脆就把往生的心跟成佛的心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好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既然成佛,就不仅是考虑到自身;我们必须把无量的众生、无上的佛道放进来,每一句佛号都有对佛道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悯在里面。这样子才是无上菩提乐因故、所有功德的因地。好,也就是我们必须扩大心量,未来才有广大功德的结果。
戊二、方便
看第二个:方便。怎么来修菩提心呢?有四小段,我们念一遍。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前面的出离心,我们主要为了自身的考虑。我们不放下心中的影像,人生就不能离开痛苦。我们为了要远离痛苦别无选择,必须要放下心中的影像,好好地面对净土,这个是从自身的考虑。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考虑无量的众生,他们是怎么回事?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们考虑:
第一个他的业力这一块。“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无量无边的众生,他的生命永远被生老病死四种瀑流冲击。他每一次在三界投胎,每得一个果报,不管快乐、痛苦,都必须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样的一种生死业缘是紧紧把我们绑住。你跑不掉,要有本事除非你不来三界投胎。你一旦来来三界投胎,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四个业绳。我们凡夫受着生死业力的紧密控制,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心中的妄想把我们蒙蔽。外有业力,内有妄想,凡夫是内忧外患。“投入我执铁网孔“,我们内心捏造一种蜘蛛网——自我的妄想,然后跑到自己的妄想里面去,我们就再也不认真如本性了。本来真如本性是如此的广大平等,像大海一样,但我们在大海当中,捏造一个以自我为概念的水泡。由自我概念我们活在水泡当中,被水泡所蒙蔽,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产生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我们只追求自身的快乐。自我意识的妄想跟生死业力的结合,就造成了生死的相续。
人生的可怕来自于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马上要得一个果报呢?有海就是三界的生死大海,生又生。在每一次受生当中,受苦苦、坏苦、行苦的逼迫。我们面对业力所创造的果报打一个妄想、打一个妄想又去造业、造业以后又去刺激妄想,妄想又造业,这业力跟妄想互为因缘,就造成生死相续,历史不断的重演,所以,凡夫永远没办法逃离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一个菩萨呢?“己成如此诸母等”。我们要观想这些都是过去的母亲,他们现在已经解不开生死妄想,跟业力结合的这种因缘了,我们应该要有一份责任,来对她们有所帮助。发起大心,把度化众生当作自己的责任。
我们来谈谈讲责任跟行动,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敢发菩提心,他的理由是时间不够了,我们可以理解。但菩提心不是要你付诸行动,可能你误解了。它只要你发心,是一种愿力,没叫你去做什么事情。就是你必须要去存念佛道、存念众生,把这两个因缘放进来。你可以规划到净土以后,成就无生法忍,再度化众生。菩萨道,本来就有悲增上、智增上。悲增上是先度化众生,然后了生死,成就圣道;作为智增上菩萨,也可以先成就圣道,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
关键在哪里呢?你必须在因地的时候把众生放进来,否则就会后悔。很多人都不想负担责任,那对你非常不利。你逃避的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