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3/3页)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止观,把心中的影像放下;注意,这个很重要。出离心,不是要你放下娑婆世界,没那么严重,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娑婆世界对你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缘生缘灭,是你自己去攀缘娑婆世界,你对快乐经验产生影像,带动爱取从而刺激到生死业力。我们真正要去调伏的是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人事。先把重点抓清楚。

    一、我们怎么去放下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影像呢?

    先看看怎么放下今生的影像?“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我们在快乐的经验中留下很多影像,应该怎么慢慢地把它放下来呢?先观受无常,无常观。人世间快乐的东西,这种影像是无常败坏、不安稳的。智者大师讲的很清楚: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愄,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这个快乐的影像可能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的影像。你追求它的时候,轻松快乐吗?你很辛苦。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你付出很大的代价。你得到以后在享受影像的时候,真正高枕无忧吗?未必。你知道它是变化的、没办法掌控,心中很多怖畏,“弟子心不安”。不管愿不愿意,它总会失掉,当失掉的时候,你又怀忧恼。

    你为了保护心中的影像,追求过程付出辛苦的代价。得到是怖畏、失去是忧恼。你没有真正的快乐,快乐必须安稳,你不安稳。所以,放下心中的影像是最好的选择。从无常观当中,我们知道这个影像是你没办法掌控的,既然不能掌控,你干脆把它放下,你会得到更多。从无常观,我们在心中慢慢地试着,开始把过去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影像消灭掉。

    再看第二个“暇满难得”。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地调伏影像呢?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对佛法要有信心;第四个、佛法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遇到好的善知识摄受。前面三个是内在的暇满,后面两个是外在的暇满。

    我们得到暇满人生,假设不好好把握机会,以后不一定再遇到这样好的人生、遇到佛法的住世、善知识的摄受。我们透过无常观、暇满难得观,慢慢把过去所留下美好的、临终容易刺激我们的影像,把它消失掉。这是第一个。

    二、我们要成功的去调伏,对来生美好所打的妄想,这种影像要把它消灭掉。我们看第二个,业果不虚轮回苦。我们从无常观知道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这个业果就是,人生的快乐不但不安稳,你不得自在、没有主导权。“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你来生的快乐是不得自在,要受业力掌控的,更重要是你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我们今生修学佛法,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业力,因为颠倒妄想引导,你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会有什么问题呢?你来生得到快乐的时候一定会放逸。有些人是今生造善,来生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他不求生净土。在他的规划当中,如果以愿力求增上生发菩提心,这个还好一点。菩提心引导的善业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放逸。

    如果说修净土的人不小心被妄想引导,来生得大果报,你一定会放逸。因为它不在你的规划中,你的愿力是要往生净土。那为什么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呢?你没有处理好妄想,低估了它的势力。修净土的人来生得果报时是很可怕的。

    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你用颠倒妄想引导善业得果报,修学的时候心中就打一种攀缘、爱取娑婆世界的妄想。这个妄想你没处理掉,临终的时候引导你今生的善业得果报;你今生就是这么想的,得果报的时候一定会放逸,百分之百放逸。你变成富二代、官二代,放逸的心再加持到你的福报。福报大的人心想事成,那不得了,造的业特别重,所以你第三生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当你在打妄想去规划来生快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第三生的悲惨——刀山油锅。请你想一想第三生。如果你今生布施、持戒、忍辱,还打来生的妄想,那可要注意第三生了,得不偿失。我们思惟到第三生的痛苦,消除对来生的爱取,因为不值得。人生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世间的快乐都有过失,没有例外。你追求今生的快乐就不得安宁;你追求来生的快乐,第三生就得痛苦。所以我们这样想,就要告诉自己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首先要面对过去。修止观就是干什么呢?心灵的沟通,你要跟自己做好沟通;现在的你要跟过去的你沟通,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你要去面对。我们必须很务实的看到,过去攀缘的很多影像,跟它沟通,再把它放下,这个就是出离心。

    戊三、证量

    好,我们看第三科的证量。怎么样叫做出离心成就了?我们看第三段。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当我们透过无常观调伏心中的影像,透过苦谛观调伏对来生影像的追求,这样子对整个三界轮回的快乐、荣耀的果报,不生起刹那的希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我们就能够昼夜一心一意、内心统一地追求“我一定要离开三界”,这就是出离心。

    净土宗叫做带业,然后往生。业没有消叫带业,不是消业往生。临命终时你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往生;第二个、带业。往生这一块,我们到了甲三念佛篇、甲四往生篇,再来谈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我们先讲带业,这个业要怎么带?很多人是不会带业,业带的不好,就被业带走了。是你带它,不是它带你。临命终的人有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你要怎么去处理生死业力?就是你要把爱取的心放下,很关键,这跟你念多少句佛号没有关系。

    过去有一个动物园,养了一只袋鼠,澳洲袋鼠很会跳。动物园的管理员就做了一公尺的护栏;第二天早上,它就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看不对,加到两公尺的护栏;早上看,欸,它又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又加到三公尺,这下子不好跳了吧?第三天它又在外面了,管理员很奇怪。长颈鹿在旁边就问它说:你怎么这么会跳?你到底要几公尺才跳不出去?这袋鼠说:管理员出去的时候都忘了锁门,关键不是几公尺,他门没锁。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说:你要掌控生死业力是有关键的,不是说你用佛号去压妄想,打妄想你就用佛号去压它,你压不住的。佛法是善巧,你要有方法、要怎么去跟你的内心沟通?用佛法的道理去疏通妄想。修行就是一种深层的沟通,用智慧跟你过去的妄想,好好地谈一谈。你为什么要放下心中的影像?这样对你是最有好处,你不放下影像要付出代价。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观照,不是像外道,一种表面上的压抑。

    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放下外在的人事。如果你没有放下心中的影像,出了家打妄想,你还是没有出离心。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外境它不会干扰你的。关键是你人生经验当中有感受跟妄想,带有美好感受的影像、妄想。受、想结合,行蕴的执取又进去,三个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得了。感受、妄想、执著三个混在一起,就很可怕了叫爱取。“爱”不障碍往生,“取”障碍往生。比方说我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执著了。你喜欢喝咖啡,乱不了;但你一定要喝咖啡,喝不上,你就受不了,这个障碍往生。

    我们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对治,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但带有执著性的妄想,你要注意。每一个人的盲点是不一样,找到盲点,跟它沟通。你临终的时候,不能因为这个盲点去刺激生死业力,问题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