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开源节流 (第3/3页)
耕作。
以上种种迁民计划,本质是想随着人口繁衍,便于汉人向四方扩张。而将蛮夷内迁至中原,目的无非是想充实人口及汉化边缘蛮夷。
如汉武帝时期,迁山越二十万至淮南,虽说偶有引起蛮变,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山越渐渐被汉化。而今迁懂得耕作的蛮夷至中原,几代下来通识汉俗,必然会被视作汉人。
“那是否让杜袭出任徙民监使?”钟繇问道。
张虞明白钟繇意思,笑道:“暂先空缺,观杜袭迁賨人成效。”
“诺!”
安排好迁民一事,张虞看向庾嶷,问道:“卿南下巴蜀考察蜀锦官营,不知有何方略官营?”
“禀陛下!”
庾嶷说道:“臣领计吏南下巡查,先后商订诸多方案,其中以诸葛孔明官营法最优。孔明言,蜀锦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一贯,富人所钟爱之。而今蜀锦制作,无非大户募工纺织,以月钱予妇孺。”
“国家官营蜀锦,不妨在成都南筑城,禁大族私下织锦,招妇孺于城中纺织。蜀锦如有织成,招大族出资购锦,以便大族贩卖于天下。以上之言,乃诸葛亮所献一策。”
“诸葛亮所献二策,便如官营盐制,士民纺织蜀锦,由官府购锦,再贩卖于天下。其中二策方略不同,所行之事不同。前者高出蜀锦,后者低卖蜀锦。”
“卿以为此二策,当依何计施行?”张虞问道。
庾嶷沉吟少许,说道:“前者募工织锦,臣恐官营长久后,会令蜀锦质量低劣;后者贩卖蜀锦,臣恐官吏标买低劣蜀锦,终令蜀锦监亏损。其中利弊估算,嶷以为前者如行厉法,国家无亏损之险!”
“且先依卿所言!”
张虞说道:“计司官营蜀锦,有州郡官吏督察,或能避免亏损贪腐之事。除蜀锦外,蜀中井盐官营何如?”
“蜀盐产量不丰,取井火煮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庾嶷说道:“若在中原地区,无法与河东盐池得盐相比。但蜀中胜在闭塞,外州之盐难入,故在蜀中官营井盐,国家必能盈利!”
相比蜀中井盐要火烧出结晶,河东盐池无需靠火烧,靠太阳晒就足够了。每畦(约一百亩)单季可产盐 300-400石,一年除冬季不能晒盐,故一年能生产两次,故每畦大概能出600-800石盐。
二者之间产出无法相比,因此在海盐没有大发展时,河东盐的产出占汉代盐产量70%。
“那便依卿之言,在蜀中官营蜀锦、井盐!”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