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和谈 (第2/3页)
还了得,不仅会让俄国势力顺利南下,而且会再次搅乱地中海的局势。
俄国黑海舰队能够自由出入君士坦丁堡海峡之后,他们就能轻松地进入南边的地中海。
一旦让俄国舰队进入地中海,那地中海的局势将变得不可控。虽然俄国内部的问题不少,但对于英国来说,俄国的威胁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小。
在俄国政府发表了声明之后,英国政府也紧跟着发表了声明,希望巴尔干战争参战各国保持克制,最好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目前的战争争端。
德奥这边一看英国和俄国都已经发表了声明,自然也知道奥匈帝国已经失去了进攻塞尔维亚的时机。
此时要是还坚持进攻塞尔维亚的话,别的不说,俄国人肯定会横插一脚。
要是让俄国强行干涉了巴尔干半岛的战争,那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没有做好现在就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于是乎只能作罢。
在俄国和英国发表了声明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希望参战各国进行和平谈判,避免战争对各国民众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么多列强同时要求巴尔干地区停战谈判,哪怕巴尔干诸国已经占据了实际上的优势,他们也不得不听话照做。
列强之所以被各国尊重,可不是因为他们那发达的工业和经济,而是因为列强手中拥有的强大陆军和海军。
得罪一个列强或许只是让人头疼,但要是同时得罪好几个列强的话,或许能够体验到非同一般的感觉。
不管是保加利亚还是塞尔维亚,都是没有得罪这么多列强的胆量的。希腊自然也不用多说,差不多算是英国小弟的角色,自然会对英国政府的要求言听计从。
当得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各自发表声明,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终于松了一口气。
要是欧洲列强再不干涉战争的话,君士坦丁堡失陷是迟早的事情。别看现在奥斯曼军队还能依托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地形进行防守,随着战争的进行,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军队迟早会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武器弹药还是粮食物资,前线军队都是非常稀缺的。至于为什么奥斯曼帝国不从亚洲部分调集物资运输到欧洲,原因也很简单,奥斯曼帝国的亚洲部分,小亚细亚半岛正在遭遇一场饥荒。
虽然这场饥荒并不严重,但也基本断绝了奥斯曼帝国想要从小亚细亚半岛征调粮食运输到欧洲的希望。
奥斯曼帝国倒是在欧洲领土上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可随着军队的快速溃败,这些物资和粮食以及领土全部都送给了巴尔干民族。
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拿着缴获的武器弹药,吃着缴获来的粮食,争夺着奥斯曼帝国放弃的土地,一时间倒是不亦乐乎。
奥斯曼帝国只能望着海峡对岸的君士坦丁堡空流泪。要问为什么奥斯曼帝国政府不在位于首都的君士坦丁堡,别问,问就是奥斯曼政府在战争前期就已经逃离。
前线军队虽然溃败的很快,但整个溃败过程也不是几天就能够完成的。奥斯曼政府在频频得知前线的溃败战报之后,他们当然清楚君士坦丁堡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君士坦丁堡确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曾经的奥斯曼帝国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也确实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可问题是,今时不同往日。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在热武器时代面临极大的削弱,敌人是有极大的可能攻破君士坦丁堡的。
在面临坚守君士坦丁堡还是逃离到海峡对面的小亚细亚半岛这个选择的时候,奥斯曼政府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他们果断选择了将政府临时搬迁到小亚细亚半岛的萨卡里亚,观望着巴尔干战场的局势。
既然参战双方都同意进行和平谈判,那自然要选择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地点,来确保和平谈判的顺利进行。
本来英国政府是打算在伦敦进行和平谈判的,但这项提议遭到了俄国政府的果断拒绝。
俄国政府也不傻,如果在伦敦进行和平谈判的话,俄国方面肯定占不到什么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爆发在巴尔干半岛,和平谈判也应当在巴尔干半岛进行。为什么要将和平谈判的地点放在伦敦呢?总不能因为你大英帝国是欧洲第一强国就这么做吧。
要是几年前,俄国政府的反应或许还没这么大。可在西班牙打败大英帝国之后,包括俄国在内的诸多欧洲列强都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英帝国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强大。
只要在海军方面能够对大英帝国造成威胁,英国的强大也就会瞬间土崩瓦解。英国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海军,他们的陆军在列强中只能说是一般,对其他的列强是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