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巴尔干战争 (第2/3页)
岛更像是一个倒过来的三角形,右侧有着爱琴海这个缺口。塞尔维亚虽然位于三角形的北部,但塞尔维亚的南部却已经靠近三角形的中部地区。
这其实也代表着,如果能够征服塞尔维亚,奥匈帝国将和大部分的巴尔干国家接壤,除了位于最南部的希腊。
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局面,奥匈帝国进可继续进攻巴尔干半岛南部,征服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
退可固守塞尔维亚和波黑地区,稳固自己的庞大国土。这简直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别说是奥匈帝国了,换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都有可能会动心。
奥匈帝国隔壁的意大利对这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都垂涎三尺,如今的奥匈帝国有机会征服大半个巴尔干半岛,不行动都对不起这样的良好时机。
奥匈帝国是这么想的,他们确实也这么做了。
一方面,奥匈帝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分成两路大军分别部署在波斯尼亚和南部边境,随时准备进攻塞尔维亚。
另一方面,奥匈帝国紧急联系了自己的两个盟友德国和意大利,寻求两个盟友的支持。
如果能够获得两个盟友的支持,哪怕这次战争要面对俄国,奥匈帝国也是丝毫不怕的。
甚至意大利都可以不用表达态度,只需要德国政府点头,奥匈帝国就会立刻发动战争。
让奥匈帝国没想到的是,德国政府还没有表达态度,意大利政府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兴趣。
意大利政府先是向奥匈帝国提议,意大利可以直接加入这场战争帮助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代价是奥匈帝国需要支持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占领。
这项提议很快被奥匈帝国拒绝,哪怕意大利是自己的盟友,他们也不愿意意大利踏足巴尔干半岛。
被拒绝的意大利政府有些失望,他们原本看到了在巴尔干半岛扩张的良好时机,没想到自己的盟友压根不愿意让自己染指阿尔巴尼亚,哪怕他们距离阿尔巴尼亚还很遥远。
是的,在此时的意大利看来,意大利才是那个最有资格占领阿尔巴尼亚的国家。
奥匈帝国虽然更早布局巴尔干半岛,但他们距离阿尔巴尼亚实在太过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塞尔维亚。
反倒是意大利,距离阿尔巴尼亚可谓是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七十多公里而已。
凭什么就在我家门口的土地还要看你一个隔着数百公里的国家的脸色呢?
被奥匈帝国拒绝的意大利政府相当不满,他们头一次对德奥意三国同盟这个军事集团感到失望,因为目前看起来,意大利在这个军事同盟当中是可有可无的,战争后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
就连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都不愿意让意大利染指,意大利还能奢望在战争后占领什么土地呢?
如果是正常状态下的意大利,被拒绝了也就拒绝了,大不了暂时放弃阿尔巴尼亚即可。
但此时的意大利不同,他们同样是被西班牙刺激了的。
要知道,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渊源更深。现在西班牙的国王卡洛就是意大利的王子,两国王室可以说是一家人。
凭什么卡洛就可以统领西班牙成为超级列强,而意大利在原本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这么多年没有什么长进呢?
凭什么西班牙军队在战争中能够拥有如此优秀的表现,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却不被欧洲各国重视呢?
现在就连自己的盟友都不尊重自己的诉求,这样的意大利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对于现在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来说,他此时是相当不满的。
既然国王有了不满,那政府就得来解决国王的不满。
奥匈帝国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好说,反正同盟内不是奥兄弟给我说了算的,大不了闹到德国人那边,让德国人来主持公道。
恰巧,意大利政府得知奥匈帝国也在寻求德国的支持,来应对俄国有可能的干涉。
没有丝毫犹豫,意大利政府立刻也联系了德国政府,希望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从而加入到对巴尔干诸国的瓜分当中。
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意大利还向德国政府承诺,意大利只会对阿尔巴尼亚进行占领,剩下的区域就算打下来,也会无偿转交给奥匈帝国或者德国。
在意大利政府来看,自己的要求是相当合理的。奥匈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还想要塞尔维亚,意大利只要一个价值更低的阿尔巴尼亚,这总应该不过分吧?
大家都是三国同盟之一,总不能德国只尊重奥匈帝国的要求,不尊重意大利的要求吧?
当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因为巴尔干半岛的争端闹到德国那边的时候,德国政府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德国组建的三国同盟相较于法俄的同盟来说,是有一个明显缺陷的,那就是三国同盟各自挨在一起,更容易导致关于领土方面的争端。
法国和俄国中间夹着一个德国,俄国没有任何海外殖民地,自然也不可能和法国之间有着冲突。
要说法国和俄国的冲突,那还得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拿破仑时期。当时的拿破仑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最终在俄国遭遇了滑铁卢。
虽然法国人崇拜拿破仑,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仇视打败拿破仑的俄国。
拿破仑在俄国遭遇了滑铁卢不假,但当时对抗法国的几乎是整个欧洲,总不可能将整个欧洲都仇视吧?
更何况,拿破仑时期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上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法国和俄国又没什么仇怨,自然已经往事烟消云散。
和法国与俄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不同,德国所组建的三国同盟,各自都是有着一定的冲突与争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自然不用多说,这两个国家在数十年前还在进行德意志地区的争霸,双方更是维持了上百年的死对头,关系直到普鲁士打败法国才有了一定的好转。
德国和意大利之间虽然没有争端和冲突,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可是有不小的冲突的。
这还不得不提到意大利的统一历史。在意大利统一之前,亚平宁半岛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个邦国。
除了这些邦国之外,意大利十分重要和繁华的罗马以及威尼托,分别掌控在法国和奥地利的手中。
理论上来说,统一意大利地区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统一德意志地区,因为这两项任务要面对的是同样的敌人,那就是强大的奥匈帝国和法国。
好巧不巧,意大利和普鲁士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两个任务的,这也导致意大利几乎处于躺赢的状态,因为奥匈帝国和法国需要率先应对来自普鲁士的威胁。
但不管怎么说,在意大利的统一过程中,意大利是和奥匈帝国结下了梁子的。
为了拿回威尼托地区,意大利还和奥匈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只不过当时的奥匈帝国为了应对普鲁士,最终在意大利地区选择了撤兵,这也是意大利打败了奥匈帝国,统一了意大利北部的原因。
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拿下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南蒂罗尔,这也导致了奥匈帝国的强烈不满。
也就是现在两国结盟了,要不然奥匈帝国肯定还会对南蒂罗尔有着想法。
同盟的关系虽然能够掩盖各自的不满,但这并不代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就被解决。
这次的事件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如同之前三皇同盟时期奥匈帝国和俄国对于巴尔干半岛的争端一样,都是有可能因此分裂整个同盟的。
德国政府当然也明白这样的争吵对同盟的破坏有多大。原本可能两国政府注意不到的一些问题,在争吵中全部会被提出来。
要是任由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样争吵下去,恐怕巴尔干战争还没有结束,三国同盟的关系率先要结束了。
此时又不像是三皇同盟时期。三皇同盟时期是有两个超级列强的,德国和俄国又是邻居,注定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盟友关系。
这也是德国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并且逐渐与俄国为敌的原因。
但此时不同。三国同盟只有德国这一个超级列强,剩下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虽然有强有弱,但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级别的。奥匈帝国的陆军更强一点,意大利的海军更强一点,仅此而已。
对于德国来说,他们还不能放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其中的任何一个盟国。
奥匈帝国能够帮助德国对抗俄国,分担俄国一大部分军队,这也是德国战争计划中快速击溃俄国的信心之一。
意大利虽然无法帮助德国分担来自法国和俄国的压力,但意大利的海军还算强大,还是能够帮助德国对抗法国和俄国的海军的。
特别是在地中海,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海军加起来,封锁俄国的黑海舰队不在话下。
而且这两个国家还能凭借着和西班牙的关系,从而控制地中海的西出海口。法国和俄国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他们的海军都分成了两部分,而且都有一部分位于地中海。
要是能够通过控制地中海出海口分割法国和俄国的海军,只要他们的海军汇合不到一处,德国海军就有信心逐个击破他们。
既然两个盟友都很重要,那就只能想办法调节两个盟友之间的矛盾。
好消息是,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家大业大,还是有着很多的领土可以分担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注意力。
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谈,最终确定了对巴尔干半岛的处理方案。
德国尊重了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布局,并且帮助奥匈帝国劝说意大利放弃入侵阿尔巴尼亚。
作为回报,德国和奥匈帝国将会支持意大利入侵的黎波里,让意大利将这一片家门口的土地收入囊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