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仁宗盛治”,远超汉唐?(北宋历史) (第3/3页)
突便是和西夏之战。”
“西夏是赵宋的历史遗留问题,但在赵祯时彻底被捅破。明道元年,李德明病逝,由其子李元昊接过权力,李德明及其父李继迁都有自立建国之想,但在两人时,其等实力不足,只能忍耐,可在李元昊时,实力虽仍不如辽宋,但已能自立建国。”
“于是在赵祯宝元元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取国号为‘夏’,史称‘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土被宋廷认为是大宋疆土,且李元昊的父祖都接受过宋朝赐封,被宋廷认为是宋臣。”
“所以,李元昊称帝自立,对宋廷上下,是一件不可接受之事。”
“且不说李元昊立国的土地被宋廷视为是自己的疆土,就说李元昊这种称帝自立的行为,也不可容忍。”
“这是在挑衅宋廷威仪,要是由李元昊称帝建国,恐会使更多人效仿。于是从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宋与夏展开大战,宋军先胜而后败。夏虽打赢,但其国力不如宋,也无力再和宋继续大战。”
“两国在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李元昊去帝号,对宋称臣,但宋需要承认夏国,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且宋要每年给西夏‘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在西夏国主生日时,还要另外赐赏。”
王绾摇头道:“此份和议等若宋以钱财为自己买回了些颜面!”
蒙恬颇为无语道:“难怪公子会说打赢赔款,打输亦赔款,那还打甚?不若直接让宋拿钱给夏人,还少损失些将士性命。”
王翦好奇道:“宋廷之人在作何想?”
冯劫道:“兴许是宋人认为己国富甲诸国,花些钱财可买颜面、和平,甚为值得。”
李念道:“宋人还真有这般想法,认为花点‘小钱’买平安,很值。他们还有套非常有意思的观念,其等认为越野蛮越贫穷的国家越能打,大宋之所以不如这些国家,是因大宋太富有太文明。”
“赵祯等人都觉得这是小钱,也未觉有多少耻辱,没想这些银钱绢茶都是宋朝百姓辛苦干活所成。”
所谓的“宋朝富庶”,那究竟是谁的富庶?
是那些文臣显贵、是赵宋皇帝和那些宗室的富庶,而不是市井小民的。
拿着百姓们辛苦所得去作为给辽人的岁币、给西夏人的赏赐,也好意思认为这就是点不多的“小钱”,以我大宋之富,完全给得起。
这种思想就不对,当知耻而后勇,奋起发展,将辽、夏灭亡,以雪此耻。
“而在宋与夏相战时,辽觉得这是个要挟宋的机会,于庆历二年以向宋借索回关南十州为由挑起争端。辽其实并不会真打,只是想从宋这要些好处。”
“赵祯派出富弼与辽人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定下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且岁币不再是宋赠予辽,而是‘纳’与辽。”
“此便是‘庆历增币’!”
反正咱大宋富饶,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儿,给那辽国、夏国三瓜两枣又咋了?
但这是花不花钱的事?
李念继续道:“庆历增币虽说是一耻辱事件,但确实让宋得了好处。在答应辽国提出的条件时,赵祯也提出一条件,辽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此条件导致了辽与西夏反目,爆发战争!”
可辽和西夏反目不能改变宋在辽逼迫下增币的耻辱,就像有两异国军队在自己国土上开战,不能因为这两国打了个两败俱伤,就觉得自己赢了吧?
宋应当做的是趁辽和夏开战,积极发展,将辽和夏皆灭。
不能因为这个勒索过你的人和另一个勒索过你的人打起来,就觉得自己被勒索不耻辱了。
李念继续道:“除与西夏的战争外,赵祯在位时,另一在军事方面的大事是和侬智高的战争。这也是宋未在先前抓住机会统一交趾,所造成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