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1章 内地大学投资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841章 内地大学投资计划 (第2/3页)

亏了也是赚了.再说,通过地产市场,其他亏了的最终还是会赚。

    何国元点点头道:“我明白了,那我这就准备与内地一方接触。”

    “行,优先选择大城市的,那里人才也多。”杨文东想了想,道:“说到人才,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内地的这一点,如果你们团队发现有能力的人,也可以适当的在内地重点培养、或者带到香港来也行,我们公司缺人才啊。”

    香港毕竟是个城市,加上地产金融更赚钱,使得制造业极端缺人才.这也正常,如果杨文东穿越在80年代,他即使做制造业也会去内地,在香港本土搞金融地产就行了。

    大型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很多杨文东的好创意,就是需要人才来实现,不然再好的创意也是白搭;

    之前红白机的制作,技术不到位,还是请的沃兹来解决问题,但长期来看,这样也是不行的,自己集团的计算机做不好,跟人才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

    毕竟竞争对手都是硅谷的顶级公司,那边的人才太多了,完全是成百上千倍的差距;而日本那边,即使比不过硅谷,也比香港强多了。

    何国元道:“内地那么多的人口基数,肯定有人才,只是他们封闭了那么久,即使是聪明人,恐怕也不清楚现代的技术啊。”

    “这是个问题,他们跟不上时代。”杨文东眉头微皱;

    其实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聪明,甚至不比原始人聪明,只不过从小就接触了系统化的教学,知道的东西比较多罢了。

    内地那边的人再聪明,可没接触过现代电子技术,那也是白搭。

    何国元道:“要不,我就先找一些聪明的学生,然后送到香港来上大学,等毕业后再进入我们公司,只是这样做的话,时间成本太高了。”

    “这其实也是个方法,虽然解决不了眼前问题,但对未来有益,只是先不说成本不低,就香港的大学,也没几个学电子的位置,香港大学又不缺人。”杨文东摇摇头道。

    其实早年他也说服过港督增加电子产业的大学学科人数,只是毕竟香港只有两所大学,又能有多少人?

    还有一点,也是面临跟未来美国一样的问题,好的理科天才,被银行与金融机构挖走了,他们一样需要这种人,长兴集团虽然家大业大,但也比不过全港的那么多地产公司与金融公司加起来。

    何国元道:“那就是无解了。”

    “也不是。”杨文东想了想,道:“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在国内建一所专门性的针对西方电子科技学习的大学。”

    “杨生,您是准备在内地建一所大学?”何国元先是一阵惊讶,但后来想想也正常;

    欧美的超级富豪,也经常性的捐赠巨款给学校,少数还自己投资建学校;

    以杨文东今时今日的财力,建一所大学,也没什么,在内地,人工成本够低,那费用会比欧美小很多很多。

    “有这个想法,这件事越早越好。”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大学城的建造也是需要以年为单位的,然后第一批人的培养也需要几年,所以越早越好,快的话,说不定85年左右就能够出现第一批人才了;要是再晚几年,那真的要等到90年代了,对于时间宝贵的电子行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损失。

    反正投资学校,虽然是捐赠,但收益绝对可观。

    一方面,自己捐赠一个大学,那绝对可以登入史册,因为是改开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所港资捐赠的大学。

    第二就是现在的投入,在未来必然有回报,原先历史上李嘉成与包玉冈都在内地捐赠一所大学;

    前者在90年代后也获得了丰厚的其他方面回报,十倍百倍于大学的投入,后者其实本来应该也有类似回报的,只不过包玉冈去世后,继承人吴家犯了傻,平白浪费了包玉冈留下的巨大人脉.

    第三则是,自己未来需要打造一个全球性的电子集团、甚至汽车集团,这根基必然需要建在内地,香港是不可能的,那这样的大公司,附近也得有一个顶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