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财产 (第2/3页)
我们的工业体系建设,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
其实这个时期,我们国家是有非常完整的生产制造半导体的上下游体系的,可就是因为成本比较高,再加上没有经营现代化企业的经验,生产制造半导体的厂子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政府必须不停的往里边塞钱,才能勉强将厂子养活。
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比从国外买还贵,用脚投票都知道该怎么选择,需要用到半导体材料的厂家都去买进口的了,没人买国产的。
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没钱,没钱工人工资就发不出来,咋办,只能找政府要。
一次两次的可以,长时间这样,政府也养不起,半导体相关产业那可都是吃钱大户,政府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年的预算就那么多,不可能全部给一家厂子。
咋办!
有人提了个建议,当初建这些厂子的时候,因为考虑安全问题,都是建在山里,或者是山边上,反正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
偏僻的地方,意味着厂子所在的城市都是些小城市,虽说现在整体都缺钱,可小城市比起大城市来说,缺钱会缺的更多一些。
所以,厂子搬迁,往大城市搬。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殊不知,这个搬迁一下就出了大问题。
生产制造半导体的厂子里有的生产线开机后是不能停的,停了再启动,就要花更多的钱,这个钱还不是软妹币,而是外汇。
因为生产线是从国外进口的,再启动就要请国外的技术人员过来帮忙,要更换配件,还要支付人员的差旅费,杂七杂八的算下来,一停一开的费用都快跟重新买一条生产线的价格差不多了。
就是这次搬迁,导致很多半导体相关企业就此沉沦。
后来,当大家发现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以及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其他人手中后,又开始重新构建半导体产业链,可那时所花费的钱又岂是用天文数字所能说清的。
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怀有侥幸心理。
李言诚在心底默默的给这几个字打上了红底,他准备改天去见老丈杆子的时候跟他好好聊聊这个。
要居安思危,千万不能有造不如买这种心理,谁有都不如自己有。
因为一直在社会局和公安系统工作,几乎不接触经济发展类的问题,对于这件让华夏多走了很多年弯路的事情他早就忘了。
今天因为提到了程家在国内投资建厂的事情,这段记忆忽然又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既然知道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然要走一段弯道,那他肯定就要想办法避免这一世再发生这种事情。
将这件事情在心底提到最高级别后,他抿了抿嘴唇,想想后点点头说道:“老爷子,若干年后,程家一定会无比庆幸这次的投资。”
程家老太爷不在意的笑笑:“庆幸不庆幸的我不关心,为国家出把力是应该的,有一点我到是挺好奇,言诚,你真的就这么看好华夏未来的发展?还是说,只是因为这里是华夏,而你又是华夏众多干部之一。
你是干部,就应该非常清楚,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制定了改开这个政策,但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还大有人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个政策。
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政策一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程家老太爷说的这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事实上李言诚非常清楚,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被真正意义上确定下来。
在这之前,别说反对者了,就是同意的人,都在不停的自我怀疑中。
这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到底有多深,有多宽,现在没人知道,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李言诚当然不能说他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他要敢这样说,别人只会把他当成神经病。
他淡淡的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