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67章扬州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767章扬州城 (第2/3页)



    当然,众人并未急着下船。

    十二元辰毕竟不是普通人,别说体型恐怖的武巴、容貌不凡的龙妍儿,就是其他人也气质不俗,在人群中很是扎眼。

    因此,众人一致商议就待在船上,不去城中客栈,左右林家这大船设施齐备,什么都有,做饭都没问题。

    唯有李衍和沙里飞,一番乔装打扮,跟着林胖子走上码头。

    码头之上,本就已热闹不凡。

    但转入一条街道后,喧嚣声更是扑面而来。

    街道宽约丈余,仅能供两辆马车并行,人头攒动,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街两旁肆廛鳞次,锦旗招展,门脸皆挂着牌匾,木匾上的字或遒劲或娟秀,各有风情。

    李衍听力不凡,街上声音不由自主钻入耳中。

    左侧是家绸缎铺,招牌写着“吴记云锦”,掌柜是个苏州人,操着软语向客官介绍:“这匹‘霞姿月韵’,是江南新织的,夜里照有金线光,扬州盐商太太们都爱用…”

    右侧则是家茶叶铺,柜台后摆着数十个锡罐,罐上贴着手写的茶名“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六安瓜片”等红纸贴。

    似乎是瞧见李衍目光,门口摆茶摊的伙计连忙笑道:“客官进来尝尝我家的茶?我们扬州人喝茶,讲究‘早茶晚酒’,早晨来壶茶,配着烧饼、包子,能坐半个时辰…”

    李衍连忙摆手,那伙计也不强求,立刻迎上其他客人。

    不仅是店铺,街道两侧小摊子也不少。

    有卖“临清帕”的,竹筐里的帕子绣着兰芷,针脚细密…

    有修脚师傅挑着担子,担子一头是小凳,一头是铜盆,凳上贴着“扬州修脚”的红纸…

    还有说书人在茶馆前搭了个小台,醒木一拍,讲起《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段子,周围围满了听众,有孩童踮着脚,有老者摇着蒲扇,笑声、喝彩声不绝。

    如此繁华,李衍走南闯北都少见。

    沙里飞更是看得目不转睛,啧啧赞叹。

    “这便是东关街。”

    林胖子低声介绍道:“扬州这地方依水而居,运河穿城而过,分别设‘东关’‘南关’两处水门,每日辰时启、申时闭。往来漕船、盐船、商船皆需经水门入城,昼夜不停。”

    说话间,三人已穿过街道,走上运河岸边石阶。

    但见运河之上,运粮船满满当当,一眼望不到头,每隔一段便有官兵撑着竹竿,跳上船进行检查。

    “好家伙,这得多少粮食啊…”

    沙里飞顿时看傻了眼。

    林胖子摇头道:“扬州是朝廷漕运节点,肩负转输江淮漕粮,供给京师之重任。这还是少的,每年春夏之交,漕船自江南各州府启程,载着稻、麦、粟等漕粮经运河抵扬州,那景象才是热闹。”

    “还有,城中设‘常平仓’‘广储仓’等共六十余间仓廒,可储漕粮百万石,故时人谓‘扬州安,则漕运通,漕运通,则京师足’。”

    林胖子说这话,自然不是无的放矢。

    李衍眼睛微眯,顿时猜出其意,低声道:“林兄弟的意思是,那些倭寇的目标,是城中粮仓?”

    “我也是刚想到。”

    林胖子脸色难看道:“我林家也算是粮商起家,对这些很是熟悉,今年天象异变,不少地方必然闹饥荒,若是扬州失守,各地灾民汹涌,再有人暗中挑拨,便是一场惊天劫难!”

    听到此话,李衍和沙里飞同时皱起了眉头。

    林胖子的猜测很有可能,否则难以解释,那些倭寇为何要千里迢迢,冒着被包围的风险,跑到扬州捣乱。

    看着街上十步一卡的卫所士兵,李衍若有所思道:“朝中聪明人不少,应该也想到了这点,所以才调集重兵来援。”

    “无妨,我们先找到人接头再说。”

    林胖子点了点头,带着二人继续前行,并且指向与运河相通的几条河道:“扬州城内水网密集,支流纵横,比如那‘小秦淮河’‘汶河’,皆与官河相通。衍小哥说的那金燕门分舵,应该就在小秦淮河上。那里傍晚才会开门,白天太醒目,咱们稍迟点去。”

    “走,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

    说着,现代二人拐入小巷,来到一家“张记什香面”铺。

    铺子不大,摆着四张方桌,皆坐满了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