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开什么玩笑?! (第2/3页)
的学问,也就是儒家学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诸侯愿意买账。
——什么仁义道德?
——什么孝悌人伦?
——这特么是春秋战国!
——列国之间征伐不休,吃人不吐骨头,比着谁更不要脸、谁更能突破下限!
如此乱世,危急存亡之秋,你给我说要做君子、要修道德?
君子能有几乘战车?
道德能当多少兵使?
简直玩闹……
就这样,孔夫子一路走,一路碰壁,始终不受各国掌权者待见。
懂点礼貌的,或许还能盛情款待一场,再送孔夫子一行上路,继续‘周游列国’;
不懂礼貌的,直接就当不知道有这么个人、有‘孔夫子莅临x国’这会事儿,自顾自歌舞升平,接着奏乐接着舞。
考虑到史家笔削春秋,儒家又是古华夏唯一得以‘独尊’的学派,作为这个学派的始祖,孔夫子的光辉形象具有强烈的必要性,也未必就不能大胆猜测: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被某国国君粗暴驱逐的案例,就算不多,也未必就完全没有。
就这么一直走,一路走,碰的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孔夫子终于来到了鲁地。
最终,孔夫子找到了自己唯一的归属:让儒家学说在鲁地扎根,并在鲁国施展自己的理想和保护。
孔夫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后人?
——得不到统治者支持,孔夫子尚且不得不‘周游列国’,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支持自己的鲁国,更何况眼下,这些个整天意淫的徒子徒孙?
要知道就连原本的历史上,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同样是最高统治者一意孤行式的全方位支持,才让儒家彻底支棱起来;
若没有汉武大帝独尊儒术,儒家再怎么靠人海战术掌握话语权,那也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毕竟话语权这个东西,就好比鸡肋。
你要说没用吧?
倒也不是——好歹还有点肉;
可你要说有用吧?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到底,封建时代的话语权,就像后世新时代,年轻女性的美貌一样——搭配其他任何牌一起出,都可以组成王炸!
但若是单出,那就只能是小瘪山。
自战国以来,任何一个得以显赫的学派学说,都是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支持,才得以显赫天下。
秦的法家,汉初的黄老,以及历史上,汉武大帝之后的儒家,皆是如此。
刘荣很确定,以儒家的人才储备、体量,不可能想不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
只不过,明白归明白——哪怕心里明白,真到了要跪舔皇帝的时候,各个学说的心中所想,就不尽相同了。
比如黄老,虽然也明白自己必须依附皇权、统治权而存在,却也还是不能完全放下架子;
所以,黄老学最终选择依附贵族,甚至是直接自己成为贵族,以辅佐者的方式,拐弯抹角的依附于皇权至上。
又比如墨家——哪怕再怎么桀骜不驯,再怎么无视统治阶级,在秦时,也依旧不得不委身于秦少府,用自己的匠人之学,帮助嬴秦发展壮大,最终通过‘以战止战’的方式,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
至于法家,那就更没得说了,天生就是依附皇权而存在,跪舔统治者的姿势,法家那是研究的最透彻的。
但儒家,却向来都有些分不清大小王。
春秋战国之时,儒家势微,天下诸学非杨即墨,儒家自然还能勉强伏低做小;
到始皇一统天下,儒家却已经有胆子冒出头,教始皇帝‘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天子’了。
秦末汉初,又一段低谷期,时间便来到了汉武大帝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却是就此膨胀起来,甚至试图给封建皇权,打造一个权利牢笼!
上千年后,时间来到华夏宋明时期,儒家的影响力,已经可以左右华夏文明的大方向,皇位传承,乃至于天子的立场了。
作为后世来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