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大儒辩经 (第3/3页)
,共议“天皇”尊号之事,并且在报刊上包了头版,每期都连载关于“天皇”尊号考据的最新进展和各地“万民请愿”的热烈场面。
《大汉月报》的头版头条立刻被“天皇”尊号的相关内容占据。卫明亲自操刀,或授意心腹文人,撰写了一系列考据文章。这些文章引经据典,从《尚书·尧典》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到《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天皇大帝”星官的记载,再到谶纬书中模糊的“赤帝子”、“白帝子”传说,都被巧妙地与苏曜的功绩和“天皇”尊号联系起来,论证其“上应星宿,下合古训”的必然性与神圣性。
同时,报纸还用大量篇幅报道各地“自发”呈递的万民请愿书:幽州百姓感念唐王平定乌桓、公孙之乱,还边郡太平;徐州士绅称颂唐王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使仓廪充实;甚至远至交州,也有士人上书,言唐王声威远播,南海诸国望风归附……一桩桩,一件件,都被描绘成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铁证。
很快,就出现了无数洛阳百姓聚集宫门外,山呼“请加天皇尊号”的盛大场面。这一事件很快又通过画师绘制的现场图登上报纸,传遍天下,煽动性拉满。
在卫明的精心策划和袁绍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一股请求加尊号的舆论狂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州郡的官员、士绅乃至普通百姓,都通过《大汉月报》感受到了这股强大的风向,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纷纷上书表示支持,生怕落后一步。
而就在洛阳朝野为此事忙得热火朝天,舆论被炒得沸反盈天之时,苏曜却正带着万年和莎菲娅,优哉游哉地乘着格里芬,巡视他的“龙兴之地”太原。
他们俯瞰着下方熟悉的山水城郭,看着因他的到来而沸腾欢呼的并州军民,苏曜心中一时是感慨万千。
万年也是第一次来到这片她夫君崛起的土地,看的心神摇曳,莎菲娅虽然没那么多想法,但也对中原北地的风貌感到些许新奇。
他们偶尔落地,接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朝拜,苏曜甚至会与一些老卒或乡老闲聊几句,全然不似正处在帝国权力更迭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