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章 在教室里 (第2/3页)
熏眼睛,他的眼睛经常全是红的。
曹轩看的时间久了。
觉得这家伙好辛苦,好辛苦,就没有再捣过乱。但曹轩还是傲的,又皮又傲,他问对方……你知道么,我年纪小,但有人愿意出10块大洋买我一幅画。
“你一幅画能卖多少钱?”
对方亦不说话,只是在那里笑。
后来,曹轩慢慢的又长大了一些,他才渐渐的明白了那个故事的全貌。
当年正好是老蒋搞412惨案,仅仅三天,光沪上一地,就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下落不明,进步革命群众死伤不计其数。
那个人就是化妆成僧人转移走的地下党。
再往后,1931年,鲁迅创立了木刻画讲习会,发起了木刻版画运动,通过版画进行抗战宣传。
曹轩每次回忆起小时候的糗事,都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很遗憾那时候,给人家捣过乱。
曹轩人生中的很大遗憾之一,就在于鲁迅1936年去世,而他没有机会亲自见过鲁迅先生,但他回想起那个僧人,想起他的刻刀和木刻版画运动,曹老总觉得,他还是有幸能和鲁迅有过一点链接的。
当年大家会偷偷地往日占区运送抗击日寇的进步资料,图文并茂。大家还会传阅抗日英雄们的肖像……那时候照片拍摄容易,但印刷起来,对印刷机要求比较高。所以,也大多都是版画。
那时候,曹轩已经在法国留学了,每当看到国内的友人寄来这些作品的时候,曹轩总是会想,是他画的么?
“所以,那就是影响您最深的画家么?您后来还找到那位画家了么?”
顾为经问道。
“别着急,我还没说完。这个故事还有后半部分。”
曹轩手指抵在一起。
“1945年的时候,日本鬼子投降,大家高兴啊,沪上铺天盖地的都是鞭炮声,喜气洋洋。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喜悦。我们赢了,日本鬼子灰溜溜的走了。但当时时局很复杂,在狂欢之下,暗流汹涌。”
“到了1946年的时候,我回沪,你可能能猜到,那时候很多被老蒋控制的民国报纸,宣传口径是什么。”
“我当时参加了一个庆祝活动,活动之后有宴会。有位民国教育局的官员找到我,那时候我已经算是文艺名人了,他很客气,邀请我去他家里。我问他什么事,他说好事,请我一鉴。”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对方趁着战争的乱局,在民间用了些许手段,搜罗了很多的老画,但害怕被别人骗了,在家里一一展示给曹轩看,想请曹轩鉴定一下。
曹轩一一看过了。
明代的古画一卷,只要2000法币,相当于两袋面粉的价格。一页宋版一页金的宋刻本《周易注疏》三篇不过6000。
确实是好价钱,对方确实是懂行的文人雅客。
白俄宫廷的掐丝红碧玺戒指一对,这个曹轩不懂,也不知真假,反正看上去挺漂亮的。
那位官员大笑说,没关系,反正是给姨太太买的,她开心就行了。
他让姨太太过来敬茶。
然后说看这时局,可能还有的要打,他知道有些人家手里还有货,大意是到时候他能搞出来,只是害怕被别人糊弄,希望可以请曹轩替他去“掌掌眼”,到时候一定不吝厚赐。
看上喜欢的,无论贵贱,都让曹轩随便挑上。
“三件,不,五件。”
曹轩也大笑,然后说好。
真的是好画。
真的是珍藏。
也真的是雅士。
两个人就这些画对谈到深夜,官员这才派了司机送曹轩回去。
“我知道那位先生说的是真心话。”
“那些画也真的都是好画,我记得有八大山人的,有唐寅的,有董其昌的字……换个场合,换个地方,谈论这些事情本身是一件值得快慰的雅事。”
曹轩说道,“那天晚上我们说了很多很多,可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在儿时所看到的僧人在油灯下刻木版,我问他一幅画能卖多少钱时的样子。”
“他的牙齿映在油灯下的模样,就清晰地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